张 朋 彭晓峰
一、“孝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百善孝为先”,我们所弘扬的真善美,都要从“孝”开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人伦道德的基石。几千年来,“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是中华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多样化。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如果大学生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所带来的危害
1、发人深省的“孝道”缺失现象
2004年1月30日《大河报》报道:郑州一女大学生寒假返家后,整天呆在屋里上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亲说她两句,她就嚷着要离家出走,父亲气不过伸手打了她两下,她竟然拨打110报警,称父亲实施家庭暴力。2004年11月出现在南京大学校园的“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控诉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更有甚者,21岁的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学校表示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就要,求他退学。他感到没脸见人,竟然起意与最疼爱他的父母、奶奶同归于尽,趁奶奶不备,用凳子、暖壶等击打奶奶的头部,将奶奶杀死,又用斧子将父亲杀死。
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不禁要问,当代的大学生是怎么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大学校园里,一个月花掉上千元的学生不是少数,穿戴追名牌,吃饭下馆子,高档手机、MP3、谈恋爱,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去歌厅酒吧。
2、社会转型造成当代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多样化。一些大学生体现出“自私”的一面,在利益、荣誉面前以自我为中心。
受家长功利主义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结果孩子也变得很功利,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由此可见,父母和整个教育机制都要反思。这些都直接造成了某些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3、当代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肩负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和回报父母的责任都可以丢弃,如何能担负起祖国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为了将感恩的心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爱,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实践孝道,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1、开展“孝文化”讨论,提高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道德认同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空洞说教的方法,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看专题片等,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感。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孝”。“孝”不一定是给父母更多的物质和钱,“孝”在人心,作为大学生一是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远离危险,让父母放心;二是使自己变得非常优秀,成为父母的骄傲和自豪;三是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就是“孝”。
2、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激发大学生的感情共鸣
现实生活中恪尽“孝道”的人和事并不鲜见,在我们大学校园里也能找到这样的典型。浙江林学院大学生刘霆、河南许昌大学生张尚昀,他们都是边上学,边打工,边照顾患病的母亲,可谓历尽艰辛,但却百折不挠,孝心不改,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大义至孝的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不仅令全社会震撼,更是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感情共鸣。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大学生灵魂的触动,比我们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的教育效果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3、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道”
在大学生对“孝文化”取得认同并对“孝道”典型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学唱“母亲”、“父亲”、“一封家书”等歌曲;也可以通过“一封家书”、“倾听父母一席话”、“每逢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帐单”、“我给父母做了什么”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与伦比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甫雷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问题》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在亿万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对亲爱的人的忠诚,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这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代大学生要辨证对待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认识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栏责任编辑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