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红
耳聋儿童的特异心理,曾被很多人认同是存在的,在特殊教育这块阵地上也有不少人同意这种说法。那么,到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有什么理论根据呢?笔者就耳聋儿童的情感问题谈点看法。
正确认识聋生的情感障碍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失去亲人带来痛苦和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发生爱慕之情。耳聋学生最初的情感表现形式也像正常儿童一样,是一种机体状态的体验和要求,是因为天然需要而产生的。例如:他们也有对饥饿、痛等产生的情绪反应,也会有满意、愉快、高兴的情感。这些是聋童和普通儿童的情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方面。另外,根据调查,普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由此可见,情感障碍并非耳聋儿童所特有,所以说“耳聋儿童的特异心理”只能是相对而言,只是耳聋儿童某些方面的问题较普通儿童多一些,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能够得到改善的。
成因分析
聋生听觉语言障碍影响其情感认识的提升在情感方面,耳聋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贫乏、单调。因为听力的丧失或不足让他们少了很多的心理体验。比如:母亲充满爱的声音、美妙动听的音乐等都不会引起他的愉快的情感,噪音和嘈杂声音也不会引起他的烦躁,所有这些对听觉起作用的刺激不会引起耳聋儿童相应的情感。他们只能是靠眼睛去观察、去揣测。有时也会发现他们的情感比较简单,在理解情感程度上的细微差别方面不是很好。其中一个原因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细微的、复杂的,那些细小的微妙的差异正是耳聋儿童所难以体会所致。
家长对聋生情感认识的负面影响目前,耳聋儿童的家长对耳聋儿童的错误态度有2种,一种是歧视,一种是溺爱。这2种态度都会造成耳聋孩子情感方面发展的不健全。只有一少部分家长能以正常心态对待聋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残疾人,给自己造成负担,便对孩子放任自流,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情感贫乏、对人不信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了残疾人,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便溺爱孩子,但由于不能和孩子沟通情感,只知道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些都使儿童的情感朝不正常方面发展,非常不利于耳聋儿童情感的发展。
环境——群体影响的缺失对聋生情感的发展的影响大多数聋生都是散居,在其周围很少有同样的伙伴或朋友;再加上家长的不正确态度,致使大多数听障儿童处在封闭状态,缺少和同伴交往的时间,同时也缺少“从众效应”,缺失和同伴交往的经历,更缺少在经历中丰富和发展情感、在经历教育中促进生命成长;不能满足群体的情感发展需求,和在活动、实践生活中获得独特生命体验而实现情感发展的教育过程。
教学建议
正因为聋生情感上的缺憾,所以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值得关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
寓情感教育于语言学习和丰富的活动之中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听力有障碍,直接地影响了聋生的语言,间接地影响了聋生理解用语言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聋生的心里是正常的,可久而久之接触不到语言的刺激,那么随之也就逐步狭隘,又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故此聋生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通过加强语言的训练和学习,尤其是理解词义,合理的运用词汇等,就能让学生体会用词所表达的复杂多变的情感。另外,聋生的交际能力差,也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在交际中要丰富他们的心理体验,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
寓情感教育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之中很多家长不正确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办好家长培训班,使家长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另外,家长应掌握一些常用手语,尽量多和孩子接触,多一些“亲子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因为听障孩子更渴望父母和别人的关爱和关注。
寓情感教育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之中一要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二要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三要加强心理治疗,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孩子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乃至整体素质的构建,绝不是依靠孩子自身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关注正常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听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阳光的照耀。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