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艳
教学一线中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多种渠道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从而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到爱学、乐学、博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应该是愉快、轻松、和谐的,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活力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最终这样的课堂实现方式就落在了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上。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使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打破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局面,也实现了课堂上真正有效的对话,促进了师生互动,课堂变得更精彩更真实,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原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的状态时,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关键,也就真正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有效对话,避免了课堂上的形式对话。
一、避免形式对话
有调查数据表明,教师80%的问题是只需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的问题①。而这样的提问,并不能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叫做教师的形式对话,通常这种形式对话可分为两类情况:
1.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封闭式提问。
这类提问没有引出学生的个体知识,即学生的个体知识和体验并没有参与问题的生成,学生仅拘泥于书本回答教师的问题。表面上教师在问,学生在答,但学生所回答的只是书本上现成的答案,而非由学生个人体验所生成的个人知识,教师一发问,学生便不假思索地从书本上找上答案,脱口而出,显然这种徒有其表的互动,并没有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相反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满堂问实在要不得。
2.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开放式提问。
这类提问引出了学生的个体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但教师却不予理睬,无异于教师的“自说自话”。这种所谓的开放式的提问,也并未达到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目的,处理不当,教师还会伤害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这样的提问也不会收到什么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不得。
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封闭式提问还是开放式的提问。
二、真正有效的提问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真正有效的提问,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的本质与提问技巧,才能达到其根本目标。
许多教师都倾向于把过程看作是通向目标的途径,实际上学生思考的过程及其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才应是更重要的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师的注意力应从学生必须学什么(内容)转到学生怎样学习(过程)、怎样思考上,只有把握住这一提问的本质,才有可能做到提问有效。
另外我们还应该把握住以下一些提问的技巧:
1.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
(1)要针对教材。设问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切忌无的放矢、模棱两可。
(2)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设问时要有多种方案,既要有适合基础好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也要有适合中等水平、较差学生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吃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牢牢记在心尖。教师的导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有过程的,所以学生一时卡壳答不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切忌包办、替代,更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
3.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
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学提问时,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都应该给学生一个积极肯定的反馈,当然这里的肯定并不是一味迎合。
4.追问原因,让“理由”看得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③。
(1)激发大胆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鼓励大胆假设,培养思维的新异性。
(3)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4)倡导大胆怀疑,培养创新思维的批判性。
在以上四方面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尝试在问题中安置一个动词,以提示学生的思维动作。例如:你知道1+2=?吗?这个提问只是引用了内容提示,正因为缺少动作词汇,导致很难帮助学生运用和监控他们的思维,有时这类封闭式的提问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阻止学生进行思考,甚至使教学陷入僵局。取而代之,“你想起什么是1+2的答案了吗?”正是因为有了“想起”这个动作词汇指导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必需的思维操作过程是使学生回忆如何思考的信息。所以提问时,不仅要注意提问的内容范围,还应顾及学习者为了加工内容必须采用的思考方式。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如观察、回忆、比照、确定关系,以打开学生的思考之窗。
总之,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形式提问,进行有效提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力,把握住教学提问的本质与技巧,正确地、科学地运用这一手段,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李艳红.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
②吕星宇.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华东师范大学.
③教育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