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认知与导游口译人员素养

2009-03-20 07:14侯艳丽
考试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侯艳丽

摘要: 文化认知和跨文化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是导译员之必备,同时也是衡量他们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认知的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导译员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图示,才能够提高对于自文化和目的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导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文化认知 导游口译人员 跨文化意识

引言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旅游、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已经掀起新一轮的高潮。游历中国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醉人的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导游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认知不够,必将给导游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带来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由此可见,仅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导译人员必须在增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名真正的“民间大使”。

一、导游口译者的能力素养概述

一名导译员能力的高低与其综合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业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天文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事业。这一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导游者身上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的自然性和必要性。当导游者和翻译者加在一起时,这种综合性和丰富性就显得更加的突出和引人注目。旅游翻译这一应用文体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对导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一名出色、成功的导游应具备以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文化素质。这些素质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业务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关键。加强文化素质的自我修养,可以为思想道德素质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因素在交际中所起到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不言而喻,导游翻译属于口译。“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用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导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导游而言,把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所隐含于交流的行为过程和语言表述中的那些信息能准确地予以转述,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因此,导游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的过程,而是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以转述意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为目的和宗旨的。然而,口译的“即时性”使得译员没有时间或可能像笔译者那样慢下节奏来进行思考,或者通过查阅字典、资料,上网,请求他人等来获得翻译的准确性,在“即时性”的压力环境下,导译员通常运用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结果往往造成译语和源语“貌合神离”的结果,而这种交际效果正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在很多情况下,“口译员所处的语言环境远比笔译员生动、多变、复杂”(刘宓庆,2004)。

二、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意识

从以上导译人员素养的综述中,可以看到导游人员的能力有多种,但衡量口译人员水平的标准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水平。此外,陈刚教授也在2002年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显然,导游在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导译者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或者具备的这种意识强还是弱都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只有不断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导译者在导游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圆满而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该定义中的“认知”和“思维”让我们认识到跨文化意识与认知科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认知观。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因为“它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最高的综合阶段”,而且“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所以,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讲,思维与认知是互相等同的”(赵艳芳,1999)。人的认知源于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

(二)认知观下的语言、文化理解。

在人类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起到了决定作用,没有认知的发展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只有认识了事物,人们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因此,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一定文化内涵”(胡蓉、任静明,2002)。文化的内涵相当宽泛,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萨丕尔,1964)”也就是说,文化是指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维和心理感知的总和。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对自然与世界的不同的感知,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与文化,这其中就有一个对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心理感知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就更大,不同文化群体都有在自己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的认识,反过来讲,各民族之间形色各异的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卡尔·普莱布拉姆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导译员需要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认知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异国文化进行认知,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例如:中文用“黄色影片”表示“色情影片”,而英语则用“blue film”表示,因为在汉语里,“黄色”的意义之一是“下流的、淫秽的、低级的”,如“黄色杂志”、“黄书”等。而英语里为什么用“蓝色”来比喻“黄色、下流”呢?据说,在电影刚发明的时候,没有彩色电影,影片大多呈蓝色,昏暗不清,下流题材的影片更是呈灰蓝色。也有人说,这与性病——花柳病、淋病(blue balls)有关,得了这种病的人,其生殖器和血管常呈蓝色。现在,西方很多与性有关的药品都采用紫蓝色包装。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绿茶”为“green tea”,那么“红茶”就是“red tea”了,但在西方“black tea”才表示“红茶”。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颜色的划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具有层次性,我们虽然知道“红茶”和“红糖”的颜色是有区别的,但我们仍然都用“红色”来描述它们。再如:“怡红院”的英文译名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为在英语里,“green”的文化含义才是汉语里“红”的话语意思,意为:轻浮的、浅薄的。

(三)认知图示与文化认知能力的建构。

图示(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是由康德(I.Kant)于1781年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但作为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学范畴的图式概念的使用则始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他在1932年出版的《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现代图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刘萍、曾文华,2003)。由此可见,文化图示指的是除了语言这个纯文本之外的某种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而构成的知识结构,它是已经储存在人类头脑中关于文化理解的模型。它的作用相当于语境里面的“文化语境”,对于理解语言和解读文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又具有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不断循环和发展提高的功能,因此,导译者如果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图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图示,通过图式的不断重组与激活,就能不断地提高对于文化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文化图示缺省、相异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重新构建新的文化图示,能够达到跨文化翻译的目的。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翻译有多个版本,导译员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时,就要考虑到西方的文化背景,“Dont teach your grandma how to make an apple pie.”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apple pie”在美国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东西,显然,孙子教奶奶做“apple pie”是一种毫不谦虚、卖弄本领的一种行为,与“班门弄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巧妙转移文化图示的翻译方法的确能给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带来文化的共享,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再如:在介绍浙江大学这所中国著名的学府时,导游如果将其简单地译成“Zhejiang University”并不能体现出浙江大学在中国的地位,也显示不出这所学校的特色,如果辅以“Oriental Cambridge”(陈刚,2004),然后再配合着浙江大学的景色向游客们介绍这所名校,他们就能够容易直观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地位与魅力,这种方法同样转移了文化图示,极大地提高了交际的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导游翻译实例中的文化认知剖析

文化可分为自文化和异文化两种,自文化的认知对于导译人员而言相对容易,因为“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Byram,1989)。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本土语言的认知与他对本土文化的心理感知是同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习得目的语的同时也习得了目的语文化,因此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即,不断学习和积累。

前不久笔者看央视的一档关于中国美食英译方面的节目。其中在讲“夫妻肺片”(四川的一道名菜)时,印象最为深刻。“夫妻肺片”最早被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看到这样的翻译,估计外国游客不仅不敢对这道美味的菜肴“动之以筷”,而且会把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想象成可怕的“食人国”。其实“夫妻肺片”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猪肺切成片配上四川风味的辣酱油。因此直接翻译成“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诸如此类令中外游客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翻译还有很多,比如:“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过性生活的鸡)……导游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会犯看似低级的笑话,归根结底是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不足,具体地讲是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如果导游事先已经了解了这些美味佳肴的用料和制作过程,即使翻译得不够地道,相信游客也会了然于心,以避免在导游过程中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或引发国际笑话。又如:中外闻名的敦煌壁画常被译成the Dunhuang frescoes。其实fresco主要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画的“湿壁画”,而敦煌壁画中并没有真正的湿壁画,因此,这种译法是不够准确的,翻译为the Dunhuang murals更为合适。如果翻译成“frescoes”会使外国游客把敦煌壁画和湿壁画混淆在一起,然而两者之间在选材和制作方法和过程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经过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敦煌壁画属于干壁画,而且是干壁画中的胶彩壁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差,最重要的是对壁画这一艺术文化的性质缺乏了解。同是壁画艺术,中外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见,即使导译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了解了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导译人员要想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必须有目的、有意识、认真地学习异语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与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相似和差异。

结语

导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导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译员只有对自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差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认知图示的基础上,才能够提高对文化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最终实现导游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

[2]胡蓉,任静明.英汉语言中民族文化色彩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5]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5).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张文,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9]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9.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试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基础英语课程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来华短期留学生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