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莹+俞袁缘+王悦
摘 要:通过调整课堂、课外教学方法,进一步把握来华短期留学生的交际意识心理,将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帮助来华短期留学生更好地融入跨文化交际圈,适应在华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来华短期留学生;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9;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27-01
一、前言
来华短期留学生学习时间较短,通常为两周到半年,并多采用集训游学等教学模式。而“当留学生进入到一种新文化后,由于对新文化环境的行为准则和社会模式等情况的不熟悉,通常会感受到一定的不适”。短期留学生与长期留学生的学生来源、学习动力及学习时间不同,将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本文探讨如何把跨文化意识有机融合到教学环节中,明确跨文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与课外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使留学生在有效的文化沟通中习得汉语。
二、课堂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性
课堂是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最基本的交流渠道,这一渠道是否畅通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决定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传统汉语课堂往往使用传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听说法为主,重语法知识的讲解与操练。重结构轻功能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在短期内无法使用汉语进行得体的交际。因此,在上述几个方面须有机融入跨文化教学与交际意识。首先,分析学生来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因其教学模式与中国类似,可以使用传授式教学模式,辅以其他授课方式。但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更应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有利于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交际性的语言教学,使留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输出。因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目的语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是在交际和交际训练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汉语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将之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之中。语言交际是课堂的有声世界,而教师的语言应以提问为核心。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问题中,让留学生自主地发现语言使用规则。要深入到语用与语义层面,体会中外文化差异,达到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体态语也是尤为重要的,手势语应简单精准,避免产生文化歧义,并多用掌声对学生进行鼓励等。第三,汉语课堂互动模式也要创新。在课堂中尽量营造与真实交际相似的情境,多进行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如有条件可邀请或安排对汉语教育感兴趣的中国学生加入课堂,在课堂讨论环节与留学生进行互动或安排专门的中外学生交流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中外学生围绕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口语话题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发音,也使留学生能在真实的交际氛围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跨文化意识在课外教学中的深入与拓展
汉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应将目光投向留学生的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重心在于两点:一为课外活动的形式与组织方式,二为中外学生的互动模式。恰当地设计组织活动可以增加中外学生的互动机会,而中外学生的互动模式又能使活动生动有趣且更高效,这两点互相促进,使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首先,在多数国际汉语课外教学活动设计中,显现出两种倾向:或大量开展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旅游和参观名胜古迹等活动,缺乏让留学生深入体验文化的意识;或是甚少开展课外活动,而更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类似于考前短期集训班。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太可取的。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汉语课外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活动应少而精,防止过于频繁而导致倦怠。二是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积极调动留学生参与意识。三是依据留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设计不同的活动。如初级程度的留学生,应考虑多安排呈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中华才艺的展示与体验。中级程度的留学生可鼓励其进行创新型活动,通过采访、辩论等,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而高级程度的留学生,应培养其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意识,可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与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等各领域人士相接触交流的活动。其次,多数汉语学校或机构将中国学生作为留学生的语伴或辅导汉语学习的志愿者。这种方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也存在弊端。语伴和志愿者多数是自愿报名的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通常未经过系统完善的汉语培训与测试。所以,在中外学生的互动中,应大量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本专业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能更好地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
四、结束语
短期汉语教学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进行的汉语强化教学,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使学生汉语水平迅速提高,应加强对各种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入探寻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为来华短期留学生创造良好的汉语环境,实现教学优质化。
参考文献:
[1]李燕.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2008(04).
[2]李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