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反思

2009-03-20 07:14段秀梅
考试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策略

段秀梅

摘要: 本文倡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旨在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和现当代审美教育理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以期为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 审美教育 策略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也表明:“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方面的活动。”[1]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美育目标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有些教育工作者曾尖锐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美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考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实在不敢乐观。”[2]从笔者在基层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具体感受和近期的走访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的兴趣不高。

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要高于中文,而从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的了解中发现,学生无论是喜欢中文还是英语,除了个人爱好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这反映在当前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对中文的重视程度,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因为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数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少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阅读课不感兴趣,而且对非文学作品阅读课的兴趣也不高。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来,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

(二)服务于考试,重在实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把阅读课的学习目的放在了“考试能够得高分”上。而且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给出有利于考试的统一的答案”。学生认为最受欢迎的教师是那些能围绕考试编题、讲题,使他们考试稳拿高分者。可见师生一起围着升学转,而阅读课教学则将以高考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在阅读课的教法选择中,偏重于对考试有利的精心细致而又全面周到的“一言堂”式的单向灌输和讲析,或不得不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大量地编题、讲题,甚至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忽视或放弃了通过启发诱导、情绪感染、平等讨论、创造性的批判,以及注重学生内心感受等方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围绕升学指挥棒转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认识、理解和感悟作品审美境界的权利,削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受)能力,降低了文学作品对学生本应具有的强大的美学吸引力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洞察力,最终影响了对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时“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思路”等现象的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

从访谈和观察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方法陈旧、手段落后,不善于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充满审美情趣的教学气氛,致使课堂教学情调单一、气氛沉闷,损害了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时,这部分教师也很少愿意利用学生与自然人文景观之间的密切接触,来让学生感受和体察大自然的美和人文历史的美。

(六)缺乏教学民主,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感悟等,不仅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更是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大胆表露个人审美感受、充分展现审美创造性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权威的身份给出统一答案的较多,允许学生持有一些不同见解的却很少,当学生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或体会时,能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也不多。教师的这种唯我独尊或家长式的作风,挫伤了学生审美主体自觉活动的积极性,损害了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归纳与分析,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一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审美情景。

利用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规则的形体、优美的声音及和谐的画面所具有的天生的喜爱倾向,在课堂中通过播放音乐、显示画面、放映电影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所提供的审美对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审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赋予审美感知过程以强烈的情感色彩。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兴趣;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3]应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特级教师盛新凤说:“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4]充满诗意的文学课堂,就应有师生情感的肆意飞扬、交流与碰撞。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和面部语言,都应或激情飞扬、悠意纵横,或凝重深沉、饱含真情,并能以强大的语言感染力,将真情辐射到课堂的每一寸空间,将力量感应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最终形成一个全体师生的情感之场,在这种情感的交互影响与碰撞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三)讲究语言艺术。

细细品味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感,是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中教师抑扬顿挫、激情饱满的课文朗读,能够使作品潜在的各种审美意蕴通过声音的媒介,折射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寄托于作品之中的爱恨情仇等,有力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而让学生模仿、尝试的各种有表情朗读,更能使朗读者情不自禁地达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审美境界,达到以己之心体验作者和作品人物之心,以己之情表达作者和作品人物之情,以自己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和作品人物的心理感受的审美效果。品味语言不仅能大大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能通过这种以语言为载体而产生的心灵的撞击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

(四)深化审美感悟。

所谓审美感悟实际上是将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虚象虚景,通过一定的手段投射到学生心灵深处,使他们通过一些非语言、非概念式的思维活动得到一种主体内心的体会和体验,产生一些文字之外的审美意象。对此,司空图曾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5]“这种从语言之中获得的语言之外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到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且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6]

(五)超越文本,实现审美创造。

“文学作品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决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7]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教师正确的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在寻找出文本的各种或内容或艺术等方面的意义“缺陷”或“空白”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物理文本”的局限,创造性地予以填补和反思,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空白的填充与再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拓展期待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程标准》首次将“阅读期待”这个接受美学的重要名词纳入了它的具有指导性地位的“教学建议”之中。不同的阅读期待,将直接影响或决定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阅读时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8]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美育手段,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使学生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109,VOL 2.

[2]黄厚江.让课堂成为流动的美[J].语文学习,2002,(11).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2.

[4]盛新凤.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之十七).特级教师家园,2005.http://blog.cersp.com/20000/552610.aspx.

[5]司空图.一与李生论诗书.转引自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3.

[6]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

[7]沃尔夫冈·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雷纳·瓦宁编.接受美学——理论与实践.慕尼黑,芬克出版社,1970:238.

[8]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花洞主)小引,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020.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