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骏
摘要: 从基础教育要求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来看,中学政治教师一直担负着提高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职责和任务。然而,由于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中学政治教师在角色的扮演和内化上,往往出现种种偏误,以致角色功能的发挥受到弱化。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制度环境下,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重塑和转化将成为一种时代必然。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师 角色 定位 功能弱化 转化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近几年来,教育部不断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在内容、结构和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试图构建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政治教师作为教育课程实践的主体,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从某种意义上,中学政治教师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课程改革的情境中,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制度化的建设,以及整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那么,如何理解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呢?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角色就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1]。这就意味着,角色的扮演必须体现整个社会对主体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即角色功能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具体而言,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功能的发挥主要受到社会情境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要面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素质教育下学生应有的人格。然而,由于长期处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外在制度环境中,中学政治教师受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其角色功能往往处于弱化的状态。这不仅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影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由此,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现况及其归因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偏误”: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的现状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地位直接决定了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特质:中学政治教师既要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水平,也要引导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德育素质。这不仅是对政治教师的角色期待,而且是对教师实施知识传授和德育培养的依据。然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政治教师对于自身从事的政治教学缺乏足够的职业认知,以及因教育环境长期忽视个体成长的不同需求,中学政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角色偏误时有发生,政治教育功能的障碍也随之而来。具体体现在两大偏误:第一,教育目标的偏离。从根本上来讲,中学政治教师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成绩,把应试能力作为考核学生素质的主要指标。这不仅忽视了中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对政治教师的考核机制上造成了错误的导向,致使中学政治教师把个人职业的成功归结于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教与学在彼此的割裂中陷入了恶性循环。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中学政治教师忽视自己是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者和引导者,但从教育的最根本的功能来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恰恰是中学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由此,教育目标中对德育培养和引导的忽视,不仅致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发生偏离,而且是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功能弱化的直接原因。第二,教育方式的滞后。一般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都不容忽视。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忽视素质教育的生动性和时代性,致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经常出现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的情况,教育过程片面强调其主导作用。这必然引起一个后果:学生在单向的课堂灌输和说教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也随之大大降低。此外,由于中学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中学政治教师对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及生动活泼的表达,而且需要受教育者能亲身参与到政治理论的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以及提高在实际的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教育互动应该是同时兼顾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双向活动。
从以上来看,中学政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偏重中学政治课的某一个方面,即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中学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引导,从而使得中学政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现在的疑问是,为什么中学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角色偏失?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的因素又有哪些?
二、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功能弱化的归因
中学政治教师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出现的角色偏失,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外在社会环境、体制条件的影响,也与自身的主观原因紧密相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社会情境的变迁是角色功能容易弱化的客观原因。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经济以其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竞争性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的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层次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在此之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成为教育者无法回避和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中学政治教师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要不断尊重、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体现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就是要求教育者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然而,现实中很多中学政治教师在教育的理念上还停留在过去的学生特征上,忽视了当前社会情境下教育对象对自主性的迫切愿望。因此,现行的市场经济要求中学政治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要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培养、引导德育的目的。反之,忽视市场经济对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必然会导致中学政治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而引起其角色功能的弱化。
2.中学政治教师对中学政治课的特殊性的把握不足是角色功能弱化的主观原因。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受教育者政治理论水平,而且是受教育者德育培养和引导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点来看,中学政治课由于自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特殊性。然而,现实中一些中学政治教师往往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此外,从中学政治教师的自身理论修养来看,一些政治教师忽视了在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引导上对学生的“示范”作用,甚至出现了理论知识欠缺和“言行不一”的情况。这无疑使中学生的德育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3.现行教育体制的动态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功能的发挥,成为政治教师角色难以定位的现实原因。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的转向中,教育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从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来看,无论是宏观的教育改革,还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尤其注重让受教育者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这种教育改革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文本之中,突出表现在:现行对政治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主要还是注重教师政治理论传授,以及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换句话说,一方面,素质教育理论在实际且具体的教学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这就使中学政治教师在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仍然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身角色。
三、“角色转化”:新课改下政治教育的时代必然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政治教师既面临机遇,又面对现实带来的挑战。所以,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重新审视政治课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要具备在基础教育中适应和引领的能力,而且要在努力提升自我的理论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角色的重塑与转化。具体而言,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一方面要促进教育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要把观念“转轨”。这就要求:
1.积极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全面落实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当前基础教育体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在一个育人、育心和育德的文化氛围中,能够获得符合社会和自身需要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这就要求,教育机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关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必须给中学政治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让其在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中,能与学生在平等和谐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作为教师的考核机制的应试教育模式必须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所突破。这不仅有利于中学政治教师在外在宽松的制度环境中,适应新课改的角色要求,而且有利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教育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注重认真研究、出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机制改革中的反馈机制,尤其是中学政治课中的师生对其的评价。
2.中学政治教师要有转轨意识,积极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从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政治理论的认知水平。然而,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必然会出现:(1)中学政治教师获取的社会信息更多,更容易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资源来组织、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2)作为中学生,其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结构越来越丰富。如果政治课堂仍然在僵化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中开展,势必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中学政治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积极在现代社会中及时“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中学政治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政治理论的“宣讲者”,而要成为政治理论的“研究者”。第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具体而言,中学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和整合现实的教育资源,即中学教师要充分整合政治课的教材资源、各科目资源、网络资源及社会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不仅可以成为政治教学的载体,而且是中学教师在适应当前教学现实需要的迫切选择。第三,中学政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中学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即政治课堂的组织教学不仅是政治理论的宣讲,而且担负着培养和引导中学生德育的教育重任。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政治教师的“师范”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中学教师的道德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由此,在当前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不仅需要摒弃旧式的角色,而且需要具备“转轨”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师的角色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从时代要求,以及新课改的现实需要来看,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承担以下四种角色:第一,中学政治教师要在权威型向对话型的转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非领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德育的培养和引导过程一直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教师也在潜在的权力制度安排中,成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权威中介,对受教育者有强制权,以致受教育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个性,其自主性和主体性在师生关系的对立中,受到压抑。因此,在新改革中,政治教师不能再通过单纯的知识传递来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要把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第二,中学政治教师要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完成由遵从型向创造型的角色转变。现代社会是兼容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文明社会,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当今的青少年的思想特征上。如果政治教师墨守传统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就极有可能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在现代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社会中,中学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中,发挥自身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把原则、观念潜在地传授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在感受政治课的兴趣和乐趣中受到德育的培养和引导。第三,政治教师要成为政治课堂的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3]传统的政治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单一性,这不仅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而且使教与学的关系呈现脱离状态。所以,新的政治课程中,中学政治教师应该着眼于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联,在主张政治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中,引导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关注社会现实,在社会现实中体会政治课堂的魅力。从这一点来看,在组织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四,在政治课程内容的宣讲上,政治教师应该成为教科书的设计者。中学政治教师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和强调教科书的作用,在教学的方式上也时常拘泥于教科书,丧失政治教学的主动权。从现实社会情境来看,中学政治教师要注重政治课程的价值性、社会性及实践性,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的目的。因而,根据存在的教学情境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将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计成开放的体系,鼓励和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不会弱化中学政治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而且会使中学政治课在多样化的教学中更显实践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孙迪亮.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误及其矫正[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3]周良金.扮演新角色适应新课改[J].池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