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2009-03-20 05:27赵予新钟雪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政策建议制约因素

赵予新 钟雪莲

摘要: 总结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工程的建议,以加大农民培养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步伐。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问题;制约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93-02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其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主体,是改造传统农业的直接承担者,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也影响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现阶段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已经制约了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从内部直接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1提高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多,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统计,2006年底,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 1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0.4%,其中63.3%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受教育层次为: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1]。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已达到11.00年,其中美国18.04年,法国15.96年,日本11.87年,而同期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6.5年,这还包括大量的文盲[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农业补贴政策的贯彻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低

在我国,不仅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而且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技能全是靠前辈和乡亲的言传身教,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据统计,2006 年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比例仅占27.12%,其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70.00%以上[3]。因此,我国农民对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收集农业和市场信息、农业经营管理等能力差,致使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有30%~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并且已经转化技术的普及率也仅为30%左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8%,与世界发达国家60%~80%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2.1农民观念落后

我国农民习惯于“承父兄之教,少而习焉”的小农耕作方式。大部分农民认为文化无用,凭经验,不需要培训也可以耕种,同时农民怕担风险,不敢或不愿接受一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且舍不得投入。此外,农民种地大部分都是为了自给,没有认识到农业的经济性,导致我国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农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另外,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农村,大部分人认为农民的社会地位低,农村没有城市好,上学的目的就是“跳农门”,而不是服务农业、发展农业。进入大学的农村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城市,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的极少。没考上大学的青年,由于读书期间很少干农活,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不愿再从事农业生产。

2.2大量的农民外流

我国农村文化程度高的人员流出较多,留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滞后的老人和妇女,造成实际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很低,对培训的参与热情不高,缺乏接收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能力和意识,增加了新型农民培养的难度。据2008年2月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公布的数据,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 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0%。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4]。目前,由于许多大中城市吸纳农民工能力日趋饱和、城市生活成本较高等原因,大量农民工“回流”。虽然一些“回流”的农民工思想观念先进,具有一定的技能,也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创业愿望强烈,但是他们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却很少,而且他们创业缺乏市场调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大量外流,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在一定时期内也制约了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2.3农村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不愿到基层去工作,即使去了也是临时性的蹲点,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不高,队伍也不稳定,使我国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0万人,只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59%,但至今尚在农村第一线工作的仅有76.8万人。发达国家6.67hm2耕地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才,而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劳动者只有科技人才0.023人,6.67hm2耕地平均拥有0.049名科技人才,平均每7 000头牧畜只有1名畜牧人才,平均13.53hm2草原只有1名牧业人才。全国145万个乡镇企业中只有139个工程技术人才[4]。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5]。最接近新型农民群体的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缺稀,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

2.4新型农民培养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现行的新型农民培养机制还不健全,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和城市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差别,没有农业科技等体现农村特点的课程,现在许多农村小孩对农业不太了解,有大量的农村青年在读书期间没干过农活,毕业后更不愿意从事农业;第二,农业培训规模小,培训内容偏离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农业培训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的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难持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长期有规划、系统的农业培训少,培养效果不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接受过系统农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而政府开展的免费培训在内容上也主要集中在帮助农民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工业技术类,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农业技术类培训却很少;第三,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新型农民培养是一种公益性的工程,政府必须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 280.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若缺乏有效管理,使经费分散到广大农村也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另外,经费的短缺也直接影响到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最终影响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政策建议

3.1加强宣传,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农村教育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的重视和拥护,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现在有的电视、电影节目中,有关农业、农民的节目比例较少,仅有中央10套科教频道和地方的一些频道涉及,应整合现有的媒介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一些“三农”节目,拓宽人们了解农村、农民的渠道,改变对农民的认识,将现代农民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生产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现代农业需要更多的是智力而不是体力。通过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和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培训[6]。

3.2改革农村教育培养体制,开展多元化的职业技术培训

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建立起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第一,改革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现在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和城市一样,虽然提高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但几乎没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为有文化无技术的“科盲”。因此,今后农村普通教育应与农村的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将农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知识等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为参加农村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改革学制,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7+2”、“9+1”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型,即7年的文化基础教育再加2年的技术培训;对那些完成高中学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采取留校1年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等,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与自己相应的教育模式。第二,引入市场机制,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引入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农民意愿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农民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培训专业,使市场、政府、农民培训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

3.3改善农村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工作

由于长期实行城市先行发展的政策,导致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形成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巨大差异,现代生活必需的自来水、电、道路、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或欠缺,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导致大量的优秀劳动力流向城镇。因此,应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劳动力,使生活在农村或城市、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劳动只是职业分工的不同和生活地点的不同,不存在质量上的重大差别,即实现城乡生活的“等值化”。同时政府也应该对一些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到农村来发展。

3.4加大农民培养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基数大,任务重,制约因素多,难度大,时间长,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其结果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或事倍功半,或偏离初衷。为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进展及达到预期效果, 应尽快就经费投入、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及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法规,以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成效。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农业补贴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身于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潮中。

4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2008-2-2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2-27/content_ 7677692.htm.

[2] 陈华.试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5):174-175.

[3] 任永玲.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J].山西农经,2007(6):25-29.

[4] 谢恩魁.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综合素质提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1):29-32.

[5] 程怀儒.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其成因[J].广西社会科学,2008(2):72-76.

[6] 潘进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甘肃科技,2005(7):24-25.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政策建议制约因素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