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芳
[摘要]曹文轩的《草房子》讲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北乡间的几个孩子的故事。《草房子》自问世以来,感动了无数少年儿童。作品通过塑造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等形象,告诉少年儿童关于成长的“秘密”: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原因造成的孤独,但不必害怕,只有经历了孤独,想方设法突破孤独,才能坚强、健康地长大。
[关键词]草房子,人物形象;孤独,成长
在儿童文学中,成长一直是其热衷表现的母题之一。少年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而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那么如何面对孤独,健康地成长?曹文轩通过《草房子》中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等形象的塑造告诉少年儿童关于成长的“秘密”:不必害怕各种原因造成的孤独,只有经历了孤独,想方设法突破孤独,才能坚强。才能长大。
《草房子》中秃鹤的故事首先让人体会到了因身体的缺陷造成的精神上的孤独。本名叫陆鹤的秃鹤因是一个“一毛不存”的十足的秃子,而成为小伙伴们取笑的对象。一开始年龄尚小的秃鹤并不在意自己的秃,而是用它做“交易”。让别人换一次以换得自己想得到的诸如橡皮或铅笔之类的好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秃鹤“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不再快乐了”,他开始意识到“秃”是一种缺陷。为了这个。他甚至不想再去上学。在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失败后,秃鹤试图用一顶很精致的、雪白的帽子来隐瞒自己的秃头,却被调皮的桑桑和小伙伴们将帽子在教室里扔得飞来飞去,最后挂在了高高的旗杆上。他和帽子一起被捉弄了个痛快。他澡深地被激怒了,并发誓再也不戴帽子了,甚至到了很冷的冬天,别的孩子都带上了帽子,倔强的秃鹤却偏要光着头在冷风里坚持着他的固执。他明白了:“我本来就是个秃子,我没有必要瞒人!”
从极力地掩饰转为公开地显露,秃鹤的这种转变反映了他已经从心理上接受并承认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具有缺陷的事实。他极力想融入集体中去,也想让老师和同学能够给予理躺。遗憾的是秃鹤遭到了冷落和排斥:学校为了汇操取得好成绩,竟不让形象不佳的秃鹤参加,秃鹤几经努力毫无效果,这使他尝到了孤独和辛酸的滋味。所以他不得不采取在汇操现场上级领导就要光临时,决然占据主席台这种极端的办法,迫使蒋一轮老师改变不让他参加比赛的决定,他耍报复。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秃鹤的报复计划可谓设计得精巧绝伦,实施得天衣无缝:当汇操表演时,油麻地小学“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眼看着第一名即将到手时。“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使其秃头“在阳光下滑稽地闪闪发亮”,这样一来,彻底搅乱了做操的队伍,逗得全体参赛的学生或动作凌乱不堪,或笑得四肢发软,或横七竖八。或东摆西晃。而他自己却装着一付毫无知晓的样子,全神贯注地做着简直是无可挑剔的应该做的动作,“做到跳跃动作时。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便在空中一耸一落”。秃鹤的这一举动将蒋一轮搞得狼狈不堪。将校长桑乔也推入尴尬的地步,油麻地小学因他而失去了荣誉,蒙受了“耻辱”。当秃鹤正为自己独特的报复方式暗自得意时,却再也没有人关注他,并且所有孩子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冷落他、排斥他。即使他的腿被狗咬得血淋淋,也无人安慰,新学期重新分小组时没有人愿与他分在一个组,连平素里最温和的蒋老师对他也是冷冷的。虽然没有批评,也没有指责,但是秃鹤却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独自攀上砖窑上,“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秃鹤觉得这样挺好。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在暖和、湿润的热气里,秃鹤暂时忘记了身处集体中而又被塞体排斥的受伤的自己,也避开了可能给他带来伤害的别人,得到了暂时的温暖和安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秃鹤渐渐明白用集体的荣誉去换取大家的注意,自己虽获得了一时的快意,但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痛苦和孤独。只能使自己离集体越来越近,只有根据同伴对自己的反应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集体的规范,这样才能重新被集体接纳,彻底走出孤独:终于,学校的文艺汇演为秃鹤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剧本因特殊演员的空缺而几乎无法上演,集体荣誉面临受损时,秃鹤主动要求担当伪军“秃排长”的角色。为了排练好这个反面角色,在隆冬寒夜的月光地里。秃鹤光头单衫走来走去反复练习。他出色的表演为油麻地小学夺得了好名次。赢得了孩子们真诚的掌声,秃鹤终于又回归了他原本就喜欢的集体,体验到同学间的亲密和热情。演出后,秃鹤来到月光下的大河边独自啜泣,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几乎成为号啕大哭。在秃鹤的哭声中我们听出了一个缺陷儿童经历的难堪、心酸和孤独,听出了一个“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在孤独中战胜自我,重新回归集体的艰辛和喜悦,秃鹤仿佛长大了—些。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的同孥们找到他后也都哭了,在同学们的哭声中我们听出了他们对秃鹤的歉疚和惭愧,他们和秃鹤一样也完成了一次得到集体认同的心路历程,同学们好像也成熟了一些。
“红门”里走出来的杜小康是小说中另一个突破孤独而成长的独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人家的孩子,他有令人羡慕的皮裤带,有一般孩子没有的一年四季的衣服,有罕见的自行车。他“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比如他能从家里一下子拿出十几把镰刀给同学割柳枝;一次,蒋一轮老师带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活动晚了,又遇上桥被冲毁,是杜小康让脾气倔强的村民将他们渡过河去。因着他的人缘,他的优异的学习成绩,杜小康在学校受同学的拥戴,一直当班长,放了学后,与孩子们做游戏,也有连校长家的公子也无法比拟的号召力。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杜小康,一个14岁的少年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巨大变故:一心想发大财的父亲在驾驶运货的船回来时,不幸撞到了大拖驳上,货物沉入了河底,杜家的红门成了空壳儿,父亲也病倒瘫痪。此时的杜小康优越感顿时全部丧失,他只能离别校园,撑着小船带父亲四处求医。当他看到昔日的小伙伴们热闹地游戏时,他内心充满了深切的孤独。但杜小康毕竟是杜小康,他勇敢地承受了现实,“他不能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他人来怜悯自己”,于是以“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的形式虚荣地维持着自己傲慢的快活的形象。但这表面现象维持不了多久,杜小康其实是多么渴望回到学校上课,但心性骄傲的父亲在能行走后决心重新找回沉没于深水中的财富、优越和尊严,于是借钱买下五百只小鸭,狠下心带着渴望重归校园的杜小康,远离故乡,前往大芦苇荡开始放鸭生活。
带着对前方的茫然和恐惧,杜小康被迫跟着父亲背井离乡,赶着鸭子进入了荒无人烟的野芦荡,迈入了大自然这所大学。远到千里之外放鸭的那些日子,寂寞、孤独时刻煎熬着杜小康,他和父亲想尽各种办法消解这“满世界注满了的孤独”。但更大的磨难还在后面:在一个恶劣的天气里,鸭群因受惊而失散,为找回它们,杜小康孤身在重重叠叠、无
边无际的芦苇荡里狂奔着,并迷了路。
但杜小康并没有被压倒。“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在教育、启示着杜小康,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使他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他告别孤傲和脆弱,学会了忍受孤独,坚定而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所以当眼看着鸭子一个个又肥又大,却不料因为鸭群吃光了人家大鱼塘的鱼苗而被当地人扣留,父亲被命运彻底击垮时,依然年幼的杜小康,倔强有力地撑着放鸭船,带着竹篮里仅有的五个淡青色鸭蛋,带着离别时对桑桑的承诺,回到了故乡。
几个月单调的,孤独的芦荡生活化作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风霜中摔打成人的杜小康开始了脚踏实地的新的人生。当他挽着卖杂货的小筐子,站在油麻地小学门口,用自己积攒的几个小钱,在校门口摆起一个文具小摊时,当他向自己昔日的老师和同学微笑而有礼貌地打着招呼的时候,他坚定自信的神态,毫无一丝卑微神气的优雅的笑容征服了全校师生,也打动了校长桑乔。他感叹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如果说,家庭的变故使杜小康陷入孤独,而杜小康在大自然中学会了坚强、坚韧地成长的话,那么细马则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了孤独,而正是情感的力量的感召、强烈的责任感使得细马走出孤独,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重担,坚强地成长。
细马是邱二爷从江南大哥家过继来的儿子。刚开始时,他曾坐进油麻地小学的教室里,然而他发现,他和老师、同学之间互相无法听懂各自的语言。不但没有同学与他一起玩,而且由于他朗读课文时的口音,而成为孩子们的笑柄。在一个无法用语言沟通的陌生的世界里,他感觉到了“一个哑巴才有的那种压抑与孤单的心情”。尽管老师上课时极力避免使他难堪,但他却感到更加孤独。在老家本来就不喜欢读书的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愤愤地走出校园,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放羊的自在日子。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的方式,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排遣自身的孤独。他另外的苦恼是,邱二妈将他视为图谋家财的潜在威胁,他感觉到与邱二妈的隔膜与冷淡。所以他本能地抵触他的养母,并打算离开油麻地。为使细马生活得快活些,深深疼爱他的邱二爷准备送他回江南,邱二妈这时倒也有些依依不舍。行程最后决定下来已是雨季,一场又一场的大雨淹没了道路,洪水把邱二爷的家产都泡烂了。洪水退后,细马被送走,但他半途又独自一个人返回了油麻地。因为他不忍抛下遭难、孤寂的二老,他想到在水中藏起来二叔找不到时的慌乱的带着哭腔的叫声,想到邱二妈待人的温和、和善,想到临走时车开动之后他转身看到的二叔枯瘦的驼背、枯黑的脸色和一双凄苦的目光,他知道邱家正需要他。所以他毅然决然地回来了。患难见真情,一家人终于抛却嫌隙,日子过得平常而欢喜。渐渐地,细马开始称邱二爷老两口“爸爸妈妈”,细马的心因有了亲情不再孤独。突破孤独后的细马完全长大了,成熟了,幼小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个连遭厄运的家庭,为给邱二爷治病,细马不顾严寒和手裂口鲜血直流的疼痛艰难刨挖出大半筐白嫩白嫩的柳须做药引子。他踏破鞋子一走七天到处寻找因邱二爷的去世不堪刺激、精神错乱、离家出走的邱二妈,并且卖掉所有的羊到县城治好邱二妈的病。懂事、成熟的细马,站在夕阳照射下的土红色砖堆顶上,凭着超过自己年龄的精明能干走上了重振家业的道路。他找到桑校长,把院子里的树卖给了学校,用这笔钱精心买下五十只小羊,真正开始了牧羊生活。
纸月同样是《草房子》中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孩子。由于身世不明,她只和外婆相依为命,在当地总是受到坏孩子的欺侮、嘲弄。万般无奈之下,她被迫转学到油麻地小学。幸运的是,由于校长、老师和同学的呵护,原来形单影孤的纸月在油麻地小学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健康成长……
《草房子》正是通过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苏北乡间的这些孩子身上的故事,启发今天的孩子们直面孤独,突破孤独,不断成长,从而感动了无数的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