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中学在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高中三年乃至考虑规划学生的未来生活,整体把握新课程的人才培养观,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从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开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研修效率,我校各学科都聘请了校内外特级教师作为教学顾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断探索和发现教材的亮点,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相关内容的结合上进行二度开发,从而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整合出的最优质的资源呈现给学生。
提高教学有效性,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开始。我校语文和历史两个学科,通过师生在虚拟教室和实体课堂进行教学的形式,对高中选修课进行教改实验。虚拟课堂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教学内容是无法预先完全设计好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互动与讨论来组织教学,所以对教师的学识水平与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产生了冲击。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的主要优势,在于突破教学管理的旧有局限,真正关注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基础、要求和困难。在“虚拟教室”中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反对,可以拒绝发言,甚至可以中途退席,给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
研究教学有效性,从重视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始。德育与教学、课堂内与外的有机结合,整体教育环境的创设,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中,依托学校朴实深厚的校园文化,学校建立了“公民教育、国防教育、科技实践、人文艺术、科学实践、劳动实践、团队活动、健康教育”8个课程体系。纵观学生高中阶段与未来发展,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
科研引领、扎实教研、不断学习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全面参与课程改革,学校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实践展示的平台。教师持续的、有生机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也必然会推动学校持续、深远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