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2009-03-17 09:14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汇文仲秋校长

王 丹

编者:任何一所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都绝不缺乏滋兰树蕙桃李芬芳的荣耀,这些荣耀汇聚成了一种深远的力量,感染、策励着后来的学子。北京汇文中学也不例外。我们为这所名校的英才俊杰和非凡业绩而感叹,然而,更吸引我们去思索的,不是这些荣耀本身,而是孕育荣耀的这块沃土,究竟积蓄着什么样的人文底蕴?包涵着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在这卓尔不群与朝气蓬勃之后又有着怎样一位运筹帷幄的“掌舵者”?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访了北京汇文中学校长李仲秋。

京畿故地,文化名隅,在首都崇文区的培新街上,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知名中学怡然静卧。这个脱胎于1871年建校的美以美会亚斯立教堂蒙学馆的历史老校,如今早已不见了上世纪的旧貌,代之以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建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走进校园,“大楼大教育,大师大智慧”的风范已有先声夺人之势;轩亭一角还不时传来琴声歌声欢笑声绵绵入耳,“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的感觉油然浮上心头。

步入书香弥漫的校长办公室,面前的李仲秋校长身材高大,穿一身得体的深色休闲装,性格直爽的他说起话来,干脆利落。这不,一见面,就直接切入主题。言谈举止,没有官腔,自信镇定的神情,真有种纵横沙场多年的大将之风。不过当听他如数家珍地说起汇文办学的点点滴滴和自己为之奋斗不息的教育事业的时候,又让人看到了另一个他——内心世界的他。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一乐。”孟子的这句话是李仲秋校长心境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就任一校之长,他不曾改变初衷。对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高度认同,让他从自己34年的从教经历中,收获了很多幸福的体验。

李仲秋校长的人生追求

“我是在磨砺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起来的,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都经历过。历经磨炼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足常乐,永远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吾以忠诚明敏之心,力做顺应天性之事。”对于李仲秋校长,我很想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

“我是在磨砺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起来的,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都经历过。历经磨炼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足常乐,永远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采访中,李仲秋心有感触地追忆起往事——

祖籍山东的李仲秋出生于1947年,从小只与母亲相依为命。祖父曾是地主、父亲黄埔军校毕业,成为国民党的一名军官,后又参加北京和平解放,成为解放军的一员。这样复杂的家庭背景让李仲秋在那个极为讲究“出身”、讲究“成分”的特殊年代经历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成长的路上曾几经波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在北京四中读高中且学习成绩优异的李仲秋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只身上山下乡,插队到东北兵团,开始了长达5年的知青生活。

人生是一场磨炼——如果说少年时艰难的家境和18岁时母亲的离世让李仲秋有了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志向,那5年的知青生活则给了他一副健康的体魄和一颗宽容豁达、与人为善的心。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李仲秋至今仍唏嘘不已。他说,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那五年,有遗憾,更是财富……

年轻时的李仲秋有过很多梦想,科学家,研究人员,但是从没想过当教师。然而1974年回京后,他的工作却是在96中担任政治教师。“第一堂课是望着天花板讲下来的。”李仲秋笑着回忆起初为人师的那段经历。仅经过两天简短培训的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大概正是因为有过儿时那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磨难,当他面对学生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在他眼中都是一样的,他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一视同仁,从不被世人所说的各种标准所左右。即使是那些成绩很差的学生,即使是那些非常淘气的学生,即使是被戏称为“秃子班”的淘气男生班,即使是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在他眼中,他们永远首先是孩子,是一个需要被人疼爱的孩子。他也因此在课堂中慢慢品出了当教师的“味道”。

1979年,32岁的李仲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这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让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愿。如果说之前对于教师职业多少还有点“三心二意”的话,师范学院的学习,则让他彻底认识到了教育这个舞台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在这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毕业后他重回学校任教,本想一心做个好老师,一心研究教学的他,因能力突出,开始陆续担任行政职务。

1996年,李仲秋开始就任汇文校长。他在办学思路上不断迸发的智慧火花常令同行刮目相看。就以他“圈地造校”的大手笔来说吧。“一流的学校一定要有一流的校园。”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仲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思想引领下,汇文摒弃了“等靠要”的旧观念,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这13年间,学校仅占地面积就扩大了一倍,成为北京4个中心城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

由当年的“不情愿”到对教育事业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李仲秋一干就是34年,呈现出来的是一位“支撑教育之重,享受教育之乐,承担教育之责,耕耘在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长轨迹!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

“对于汇文中学,百年名校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作为汇文的校长,我不得不思考汇文究竟靠什么才能接受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竞争,如何让汇文在新世纪接受时间的考验、历久弥坚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汇文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汇文造就了以彭雪枫、张克侠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培养了以王大珩、贾兰坡、王忠诚、林同炎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汇文也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历史传统,始终屹立于京城名校之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老校、名校所承载的既有历史的辉煌,也有因走的路程太远而沉积下来的一些痼疾,如何使她步履轻快地登上新的制高点,其实是所有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对于汇文中学,百年名校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作为汇文的校长,我不得不思考汇文究竟靠什么才能接受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竞争,如何让汇文在新世纪接受时间的考验、历久弥坚又焕发出蓬勃生机?”1996年开始执掌汇文帅印的李仲秋深知,要领导好汇文这样一所早已声名远播、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学校,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自己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办学思想,又要让这种办学思想与学校的“本土文化”融合。

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有垂统必先有创业,有创业则不尽垂统。业之可贵,亦在其能统。”汇文的“垂统”是什么?

在对学校历史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李仲秋思路逐渐清晰:“汇文”,乃“人文荟萃”、“汇聚中西文化精华”之意。而真正确立起对汇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办学理念,则是1926年高凤山先生任校长后。高凤山先生是留美博士,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将那个时代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相结合,提出以“智、仁、勇”为校训,以“全人教育”为学校办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还曾为汇文题释“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而李仲秋校长本人对于“人”的发展也有自己深刻的领悟。他特别推崇康德的一句话:“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他眼里的孩子是“人”,大写的“人”,他因而尊重他们,真心为他们着想;在他心中,教育就应该倡导关爱人、尊重人。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固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他希望汇文走出去的学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懂得尊重他人,对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但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于是,李仲秋和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几经讨论,将汇文深层的思想文化针对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性的加以继承,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这一核心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四大传统”进一步总结提炼为“爱国重德、民主求实、尊师爱校,严谨治学,融汇发展”这“五大传统”;将“融汇中西文化之精华谓之汇文”的立校方略重新提出,并把培养目标革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融汇整合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还将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汇文英杰的独特品行提炼为“守诚信,敢担当,怀天下,重自强”作为“汇文人”的标准……以此建立起个性化的发展体系。

“以人为本,重在发展,意即教育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李仲秋如是说。

基于这一理念,汇文没有拘泥于传统教育的窠臼,而是着眼于“人”的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出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载体,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也从中寄寓着教育者对未来的理想。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蕴含着社会交往、人格示范、情感感染、价值影响等无比丰富的内容。

——汇文1998年起设立的五允许制度:允许跳级;允许免修某一学科或在某一阶段免修;允许提出聘请特别指导教师;允许利用教师资料室和图书馆;允许在相关课程之外到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进行操作、实验、练习;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作为校长要有大教育观,要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否则孤立静止地办学肯定影响教育效果。学校要多为他们创设接触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的情境和机会,让同学们接触社会,通过实践,服务社会,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社会实践为学生架设了一座“知”与“行”的桥梁,它成为了汇文的另一有效载体;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温度”,这个“温度”不是靠学校一厢情愿地“维持”,而是寄望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凝聚一切热量,形成合理对流,才能有道德教育的“恒温”。汇文以此构建起了家校一体的德育网络;

……

正是洞察了学生身上的特殊之处,才成全了学生的个性人生。此时,教育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份人生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正因如此,在汇文,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和感悟。而汇文的校园,也因此充满了活泼的灵性与丰富的生命。

真实·真诚·真干

“管理是项情感工程,作为校长,既要敢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搭建展示教师个性发展的舞台。同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新人辈出,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虽不情愿做了校长,但渐渐地,李仲秋也有了如同做教师时的欣喜感受:由不情愿到有滋有味。步入校长行列,使李仲秋有了更为开放宽阔的平台,以己推人,他将自己做校长工作定位在:为教师成长搭台铺路。尊重差异,关注生命,努力为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营造发展空间和环境。

现实中不乏有一些校长“以严治校“。天天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上课盯、下课盯,等级观念特强,弄得老师们都怕,可只要有盯不到的地方,马上就有老师偷懒、放松。李仲秋可不是这样。

采访中,他笑着说:“教育是创造性的工作。既然需要创造性,就需要个性化的、宽松的工作空间。如果总是觉得老师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老师们再干也没积极性了。相反,工作中有个性化的东西,还要保护。管理,是项情感的工程。作为校长,既要敢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搭建展示教师个性发展的舞台。“德法兼治、情理交融”是他的八字管理箴言。制度太严,只会把人卡死。制度总有约束不到的地方。当在没有制度的地方,教职员工也兢兢业业的工作,那才是李仲秋要追求的“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校长的大度和大气,让老师们有安全感,更让老师们感受到自由的愉悦。他们想说就说,想干就干,自信从容,神采飞扬。

采访中,高二年级组组长张老师动情地说:“校长比较威严,说话非常斩钉截铁。反映到他面前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会立即解决,不会拖。办事比较痛快,比较直爽,不会说拐弯抹角,这事儿成就成,不成就是不成。是个很爽快的人。对老师们是严中有爱。也把老师的各种生活中思想中的困难都放在心上。”

在这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中,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只能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而不会有人际关系的压力。他们的工作是劳累的,他们的精神却是愉悦的。

正因如此,与汇文教师交谈,让我们感觉如沐春风,也有深切的感动。如沐春风,是感受到了教师最深最真的本质,明白了好教师的定义;而深切的感动来源于她们对教育毫无保留的热情。比起时下有些喧嚣浮躁的名师,他们实在很朴素平和;但说起学生,谈起教学改革,他们又个个神采飞扬。

这些浸润在汇文的老师们,把各种教育的形式——有形的无形的、严肃的活泼的、有声的无声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培养高素养的人才不断创新,努力前行。

采访手记:

跟李仲秋校长深入交谈后,发现他是一个外表严肃,但实则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的话并不多,只是在谈起教育时滔滔不绝。他能够清晰地记得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发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时他又很善于从这些小事里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便让他的谈话过程变得张驰有度,又非常跳跃。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实干家,性格恬淡,不喜张扬。写文章的时候,我念念不忘的是他谈起教育时忧郁的眉头,还有说起学校时的神采飞扬。用心的人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而能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在安静的校园里为着一个个生命的美好未来而默默无闻奉献着的用心的人,就更应该接受人们敬仰的目光!□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汇文仲秋校长
上海仲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在机器人的陪伴中自信成长——记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的“墨者”宋泽卿
冀军校
空白
第10章 分式
“图形的相似”测试题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