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天津的发展现状,认为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发挥区域内部和谐发展,而且也要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环渤海 天津 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王静(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商会史。
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早在1986年就经中央提出来了。发展至今,其辐射地区从最初的京津唐扩展到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以及辽宁在内的五省二市。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下,它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成为“第三个中国经济增长极”重任的承担者。
一、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一)崛起中的天津
1.浓重的近代商业文化积淀
作为“九省通衢”的天津在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凭借着发达的运河、陆路、铁路交通网不仅与华北、东北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其经济辐射能力到达西北等腹地,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区。20世纪初,北洋实业举国闻名。一战期间,天津轻纺工业得以发展。到30年代,天津的工业投资总额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显示出极大的内在潜力。
经济的发达奠定了天津城市重商文化的形成。群星璀璨的老字号以及开近代之风的新式工商业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构建了津商文化,他们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以克勤克俭、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以德兴业、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以及注重团体、强调互助的合作精神成为天津商业发展的瑰宝。
2.失不再来的机遇优势
历史上的强盛在建国以后,由于诸多因素使得天津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没有得到更大发展。如今,在中央“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推动下,天津迎来了她的发展机遇。
(1)当代“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
2006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将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古老的天津卫又首次正式拥有了“北方经济中心”的金字招牌。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报告中又着重指出:“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至此,以天津为经济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可谓是举国关注。其中滨海新区,将成为带动环渤海地区成为全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极,成为融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
(2)产业开发优势
未来的环渤海地区“最不缺少的就是机会”。按照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对环渤海地区的支持,除了已经批准了的在天津生产100万吨氮乙烯、1000万吨炼油项目、空客320以外,港口基础设施、大型组装基地、高速公路建设等大项目也将在该地区落地。
除了政策的支持,天津在依靠其科研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其研究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27%。像2007年申请专利1574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364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5117件,外观设计申请5363件,分别占总数的34.1%、32.5%和33.4%。
3.腾飞的现代天津经济
良好的历史发展基础,再加上优惠的国家政策,天津经济发展前景不可限量。2005-2006年在对全国35个重要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调查中,认为天津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其中2007年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8.28亿元,居全国第五,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前六位;服务业也较为发达,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24.09亿元,同比增长14%。天津的对外交通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报告还指出天津曾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能力较强。天津的商务设施,尤其是信息技术设施条件较好。天津的国际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90%以上。
此外,天津还是环渤海地区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在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天津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的城市中排名第三,从四个直辖市比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天津。天津完全有条件和有能力占据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为环渤海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展中的困境
近几年环渤海地区,尤其是天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回避的现实告诉我们,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粤港澳合作,环渤海经济圈尚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天津中心城市的地位尚未得以突出。究其原因,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市场体制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首先,环渤海区域内部不平衡显著。从地理区域构成上看,环渤海地区实际上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港口-腹地”区域构成,即:以大连为出海口,腹地是东北地区的辽东半岛;以青岛、烟台、威海为出海口,腹地是山东半岛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山东半岛经济区以及以天津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京津冀都市圈。三大组成部分自成体系,很大程度上使环渤海地区成为地理而非经济的概念。
从产业结构上,三大区域发展各有侧重。天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同时旅游资源丰富;辽东半岛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了环渤海区域在政策指定、信息共享以及要素流动等方面的不一致,进而影响了区域协调的纵深发展。
其次,“打铁需要自身硬”。纵观近几年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的位置:2005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山东省居第6位,天津居第7位;在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调查中,大连、青岛在基础条件一项中分别居第8、9位,天津居10位;研发能力方面,青岛第9位,天津则居第13位;开放程度方面天津则居第14位,落后于青岛、大连的第4、7位。在2007年全国和谐城市指数中,天津的指数也略低于青岛、大连。总之,天津本身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天津作为中心城市吸附力的强弱,天津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经济圈的形成主要是在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行政力量因势利导而得以生成,是城市群体和产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结果。因此,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天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造中心城市地位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带动;而天津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环渤海中心城市的重任。
众所周知,天津作为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功能,而且还需要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服务功能。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天津本身资源短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天津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中心城市地位的保证。政府可运用行政手段,以激励手段引导,激发企业实现“资源产品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
(二)兼顾区域利益差异、实现和谐发展
打破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跨省区的统一规划构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因此,各城市为避免被边缘化就必须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
从目前状况来看,环渤海区域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活动区域分隔。比如两会期间,河北省有的代表对京津冀经济发展不平衡极为不满,呼吁不能再让河北无偿为京津“堵沙眼、净水源”,并要求与京津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围绕经济利益而触发的省际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紧张事件屡见不鲜。面对纠结如麻的利益博弈,天津作为中心城市就必须为协调环渤海地区利益差异,实现和谐发展有所作为。在其改革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保持自己的超越性与公正性,又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同北方各省区进一步建立起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
(三)发挥商会中介作用,加强民营企业诚信建设
为了吸引了民营企业在天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津市政府不仅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平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走联合发展之路;而且作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的主体-天津商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也联合区域内各商会举办洽谈会、倡导技术创新、拓展对外交流机会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外部发展有着广阔空间。
但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指出:少数民营企业中存在着工资待遇低、劳动条件差以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生态环境、商业欺诈等情况和行为。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未来十年,天津经济要想保持领跑优势,就应该继承天津百年商业传统,强势打造企业诚信品牌,在全国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总而言之,在利益博弈的环渤海地区,天津要执掌环渤海地区领头羊地位,就要继承百年字号精神、抓紧政策机遇、发展自身实力以及协调各地区利益平衡,实现环渤海和谐、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孟复:2006-2007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赵弘:2006-2007: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宋美云:话说津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