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为慧 李 虎
[关键词]一届人大,插图,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9—0055—03
在介绍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时,人教版教科书选用了下面这幅照片,并在图的下方注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字样。
照相机不会撒谎,拍摄者也没有撒谎,这幅照片本身应是真实的,但把它置于此处并如此标注却令人生疑。
第一,从图片的细节看,它的拍摄时间值得怀疑。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是在9月20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根据图注可知,笔者认为此照片拍摄于1954年9月20日。
查阅气象资料发现,北京九月份的平均气温不到20℃,正常情况下,下旬的温度还要低一点。但从照片上看,将近秋分(9月23日)时节,不少人仍穿着单衣,有的老同志还穿着短袖衬衫。从生活常识的角度推测,图很可能不是1954年9月20日拍摄的。
为了证明这一推测,我们又从中国人大网关于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资料中选取了七幅照片。
除8外,其余六幅照片在拍摄时几乎没有刻意安排,从这七幅照片中可以看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男代表大多穿着中山装或西服,女代表也穿着较厚的外套,没有人穿短袖衫。
《人民日报》在报道宪法的通过这一消息时,选用了该报记者朱波拍摄的一幅照片,图的左侧还注有这样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致通过后,全体代表起立欢呼。”在中根本找不到穿短袖衫的代表。
再看会场的布置。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是在怀仁堂召开的。在会场中,只有第一排设有会议桌,而在其他三幅图所示的会场中,会议桌则不仅仅只出现在了第一排。根据大会安排,9月20日下午的日程是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大会秘书处的同志首先朗读了宪法草案的全文,在人大代表没有任何修改意见的情况下,再由与会代表进行表决。当时每位代表都有一份宪法草案文本,给他们提供会议桌应在情理之中。绝大多数代表没有会议桌的会场极有可能与“通过宪法”一事无关。
因此我们认为,不是1954年9月20日通过宪法时的照片,甚至不是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拍摄的。
第二,从图片的主题看,它与所要反映的史实不符。
从图注中可以看出,编者认为:1954年宪法是由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但是图中至少有两人没举手:右侧第一排左五和第二排左三(椭圆圈出者)。根据他们在会场的位置看,两人都是正式代表,不是工作人员。这可以说明:本次表决不是一致通过的。退一步说,假如上述两人举过手后又放下了,那么,选用图来反映“一致通过”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显然与文字说明不符。
据《人民日报》载,1954年9月20日下午的“会议在通过宪法之前,首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办法》”。穆兆勇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录》(以下简称《实录》)中对投票表决宪法的过程有详细的介绍:
……随后大会工作人员开始分发表决票。浅红色的表决票上,用汉、蒙、藏、维四种文字印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旁边的框框里也用上述四种文字印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顶上的长方格是投票人同意画圈或不同意画×的地方。
《实录》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人大代表投票时的激动心情。农民代表申纪兰称这个表决票为“福票”,说它可以“保证我们的幸福生活”;英雄代表李永为了画好表决票,“事先在日记本上画了几十个圆圈”。
投票结束后,立即进行计票。
5时55分,计票工作结束。周恩来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
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代表们全体起立,欢呼鼓掌……
刘政也有过类似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据此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确是“一致通过”的,但采用的是投票表决方式,而不是举手表决方式。
图既不是拍摄于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与“通过宪法”也不相干,因此我们认为,教科书的编者选错了照片。如果想借助图像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印象,建议改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