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宪
[关键词]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1-04
自2007年初开始,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香港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穗港两地“一课两讲”教学交流活动。“一课两讲”就是香港和广州两地的两位教师选择同一课题或教学内容,轮流在香港和广州授课,听课教师可以感受穗港两地教师的教学风格。香港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引发了教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的再思考。笔者对比两年前的拙作《也谈一堂好课的标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又生出很多感触。下面以香港余振强纪念中学李汉宗老师执教的《宋代社会生活》为例,再谈谈对一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理解。
一、好课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它不陈述教学程序,甚至不对教学过程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所以无需表现的那么累赘,两三句即可。”实际上,我们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面面俱到,有时把一节课的目标无限放大,贴上了很多标签。如此,教师只有按部就班地呈现教材及备课材料中的内容,造成了单纯的呈现式知识学习。比较之下,香港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下面我们先看一下两地教师根据宋代社会生活这一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课题1:《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授课教师:广州某中学(名字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武,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古代诗词等资料中捕捉信息,形成历史表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宋代诗词等,创设宋代市井生活的场景,并通过“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题2:《宋代社会生活》授课教师:香港余振强纪念中学李汉宗
教学目标:
1透过历史资料认识宋代城市生活
2从宋代都市生活看中古经济的发展
3原始资料的引用介绍和运用
广州教师的教学目标用了329个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大量活动,学生疲于认识。而无暇感悟和体验。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感……形成历史表象的能力……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等目标,教师并没有想到要通过什么方式去达成,针对目标进行的检测就更加困难。可见,有些项目只是列在那里供听课教师观赏的假目标。
而香港教师只用了41个字就表达了一节60分钟(香港一节课为60分钟)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有这样的收获:
1历史不是人云亦云。
2历史事实须有根据。
3探求真相,需要参考不同的第一手资料:实物、文字、图像都不可少,越多者而又互相吻合者越能反映历史事实。
4爱历史的民族才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这个教学目标虽然简单,却非常明了,其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历史资料。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教师和学生在做什么、怎样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在教学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并没有在自己“是否讲清楚”,学生“是否记住”上下功夫,而是围绕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在活动中,更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感悟,关注学生的自主获得。整个课堂民主而开放,学生在课堂上的每项活动都在向目标迈进。
二、好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很多老师认为,初中教学注重证据会超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普遍比较薄弱,教师常常把教科书中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事实上,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如何得出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这样的学习是死记硬背,没有意义。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强化证据意识都是必要而可行的,关键是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去培养。这里所谓的培养并不是要中学生像史学家一样做事,而是知道生活中证据的存在,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在《宋代社会生活》一课中,李老师给了学生很多生活化的“证据”,以树立其证据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历史思维能力,资料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部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二节选、个人收藏的实物宋代建窑兔毫斑茶盏。下面是两个课堂教学的片断:
片断一
教师:这个是什么来的?(注:①粤语普通话的习惯表达,意思为“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②上边图片是李老师带到课堂的个人收藏实物:宋代建窑兔毫斑茶盏)
学生回答:装米的、盛菜的、茶杯等。
教师:这叫盏,茶盏。你们先传一下(传给学生欣赏),这东西是宋代建窑的兔毫斑茶盏。看它上面的纹色,纹理就好像兔子的杂毛一样。宋朝人喝茶,分六个步骤:炙茶、碾茶、罗茶、候汤、暖盏、点茶。炙茶,把一块块的茶放在火上面烤一烤;碾茶,把它弄碎;罗茶就用个筛子,筛些茶末,要最细的;候汤就是烧水;暖盏,暖盏原文并不是这样写的,原来应该叫做协盏,协字广州话是没音的,所以我就拿它的意思来说暖盏,就是把它翻热;接着的是点茶,其实就是把碾碎出来的茶粉,倒进茶碗里面,用热水冲进去,然后用一个类似筛的工具打它,把它打到起泡。这六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很高。
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同步演示各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接着教师出示了讨论题“你认为这些生活细节反映出宋人怎样的精神面貌?”
片断二
图像: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节选(幻灯片)。
文字:《东京梦华录》卷二节(学生人手一份,详见下):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1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2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
白樊楼(酒店名称),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画通夜,骈阗如此。
在京3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分店)。
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旌相招,掩翳天日。
教师首先对这则文字资料中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在指导学生重点关注《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出示了又一组小组讨论题“通过文字和名画,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二者(指文字和绘画资料)是否有矛盾,并阐述理由。”
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任务都是建立在具体的史料基础上的。学生既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也不能不着边际。他们要依据资料发现问题,阐述见解,进而得出结论。正如李老师在小结中告诉学生的那样“历史不是人云亦云的,历史事实的得出必须有根有据,实物,文字,图像都不可缺少,而且越多越真实。如果各种资料之间互相没有矛盾的话,就证明那样东西的真实性越高。”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每个问题都有意犹未尽之感。比如,对“你认为这些生活细节反映出宋人怎样的精神面貌”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出“宋人均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做事认真、精益求精;有闲情雅致;生活比较富有,懂得享受”等。尽管是初一的学生,可是我们看到,他们并未在学习上产生困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正是因为教师给了他们可以进行判断的“证据”。在这些鲜活的证据面前,学生们会思想、敢挑战。
三、好课的学生活动应该是高效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活动的空间。从形式上看,课堂讨论、历史剧表演、辩论赛等使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争先恐后参与。但是,忽视教学需要和效果,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也普遍存在。李汉宗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其实很简单,主要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可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做到了“身动,心动”,课堂上不断有灵光闪现。笔者认为这种高效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教师制定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和规则来规范、激励学生。一上课,教师在自我介绍之后,就按照座位编排了小组,每组6人左右,接着,给学生展示了“小组合作竞争评价表”。并对表中的“预备、投入、积极性、专注、合作性、分工”等各项内容如何打分进行了解释。他的评判内容与我们平时教师的评价有所差别,例如,“积极性”一目的得分标准是“肯回答、肯参与;回答快、准。”在“合作性”与“分工”一栏,教师特别强调“不一定要答案正确才有分,重在合作。一个小组的同学,对于同一个活动,如果一个人找出三个答案,那个组无分,说明合作分工做得不好。”在活动之始,老师强调的是全员参与与合作探究,并不特别看重是否有正确的解答。这种评价标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接受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不是高不可攀。本课教师共设计了三组讨论题:
(一)宋朝是一个强国?还是一个弱国?
(二)你认为这些生活小节反映出宋人的什么精神面貌?(具体陈述部分详见前文“教学片断一”)
(三)是由表及里的一组问题:1图中的动物能反映什么现象?2这段路你能指出有什么活动?3这图画与《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可有矛盾?(题中的“图”是指《清明上河图》部分,《东京梦华录》资料见前文“教学片断二”)
这些问题既依据所给的史料,同时又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小组讨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史料基础上的,这些学习任务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这是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很好地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
再次,教师的调控是学生高效活动的保证。教师高度关注学生活动的效果,关注活动中学生的收获,既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定向,也没有听凭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而是适时适度地进行启发,把学史方法渗透在引导中。充分发挥了教师“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课后交流时我们了解到,在香港,“教师有没有让学生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心灵感悟,有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的重要标准。
四、好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探究的愉悦
我们平时听到的许多好课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演绎都无可挑剔,可细细品味总觉得缺少了一种真情的涌动,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享受。教师为了完成设计,让学生钻进预设的圈套;为了节省时间,体现教学效果,让好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李汉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却看到了少有的轻松、自然。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宽容、鼓励,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1愉悦来自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特别强调“合作”,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学生讨论时,他来往于每个小组间,并停下来倾听小组的讨论,不时参与讨论。在交流讨论结果时,会顾及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反馈。“你又有话说,很好,可是能不能把这个机会给你旁边这位同学?”“你终于要发言了,我们都在期待你!”“坐在最后的小组,你们离我远些,请你们先说!”这些细节让学生感到温暖,也让听课的我们感动。学生在教师的关注、尊重下,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2愉悦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
与我们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很好”“正确”“给他鼓掌”等单调的评价性语言相比。李老师的评价充满人性的关怀。下面是他在这节课上对学生活动的一些评价:
没错,非常好!
慢慢来,慢慢说!(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平稳学生的急躁和紧张)
你的想法很特别,你把牌举好,让老师可以看得见。
没关系,你将两个意见都说了出来,多加两分。
互相讨论,有合作分的,对了,这才像样的,反应很好(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很有创意,给个GOOD,没有一组正确,没关系,你们应该不懂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的理解)
全部加分,你们有反应了。
你们怎样看,来发表意见。
3分,真是很好,不过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矫正时的表达)
有创意,你这个说法可以启发我一样东西……(“启发”二字会很好地激励学生)
好,你提到“文献”这两个字,真是厉害。
你是指到招牌了,再给你一次机会(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新的机会)。
这就是充满人情味的教学,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带着真挚的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学习,真诚沟通,平等交流。学生体会到的是探究的快乐,获得新体验的快乐,得到欣赏的快乐。听课教师看到的是整个课堂活力四射,教师机智幽默,学生专注与投入。所以,好课是教师精心设计,与学生愉快合作完成的,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结果。不但是高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经历者身心的愉悦感受。
五、好课充分体现教师的智慧
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好的历史课是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密不可分的。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凸显教师的个人特色。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用知识丰富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李汉宗老师的教学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许多观点是学生包括我们听课教师平时无法看到的,例如在对宋代进行总结时,李老师谈了四点思考:北宋经济蓬勃;为了防止军人专政,成功建立一个文人政权,这是一种进步,在政治表现出内敛气质,对外是一种克制,不过,相对于五代的军权炽盛,宋朝表现出一种弱国的特征;宋人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发展,其教育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北宋的国土只有唐朝的一半,大唐江山只有276年,宋朝却长达319年,这点我们该如何看?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提醒大家:历史并不是人云亦云的。整个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没有被传统的观点和教材束缚,一直在做一个有主见、有创造力的教师,他在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历史,用自己的才华来诠释历史。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思想、会思考的学生。
能创造生成的课堂和具有极强的学习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历史教学》2009年第1期中,笔者以谈教师的专业素质为题对此已有所论述,在此不赘。
总之,一堂优秀的历史课,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门优秀的历史课程。希望通过介绍这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成就,能为同行带来一些教学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