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境与对策

2009-03-09 04:05聂洪辉
桂海论丛 2009年1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入学困境

聂洪辉

摘要:作为流动儿童群体的一部分,候鸟式儿童因为其特殊的经历,对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有更多和更深的体会,他们在城市入学的要求和期盼更能体现流动儿童群体的愿望,这也正是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以底层视角对他们在城市中入学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克服以往研究者上层视角和学界视角的缺陷,从而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充分吸纳流动儿童的要求。

关键词:流动儿童;入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96-04

一、引言

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4000多万。他们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在:政府制定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学者也就流动儿童及民工子弟学校作了个案调查;一些学者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但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人学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和困扰,究其原因,一是虽然政策相对完善,但从政策的起始到最终执行,政府的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距离,使政策过程在一系列级别上给出现差错提供了机会。因此,地方政府和公立学校在执行中央政策时的偏差导致流动儿童入学困难。二是虽然一些研究者的个案研究和理论阐述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和对策,但由于是上层视角和学界视角,缺乏底层视角,即没有从流动儿童及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使得相关研究留下许多缺憾。其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主要取决于执行者(城市政府和学校等)、政策环境和政策对象,三者缺一不可。研究者大都关注前两者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影响和作用,而关于后者的研究并不多见。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到政策对象的要求,才出现了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不合作”,这也是导致中央的相关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从底层视角,即从政策对象的角度来揭示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境,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以弥补这方面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说明

考虑到大部分流动儿童及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课题组先对他们访谈以获取最初资料,然后再根据访谈结果修改问卷作下一步的调查。此次调查有四个调查点,一个是杭州市下沙区的公立学校,另外两个是上饶市的一所公立学校和一所农村小学,还有一个是江西丰城市的一所农村学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类人数较多的特殊群体,即候鸟式儿童。所谓候鸟式儿童是指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停地往复流动的流动儿童,或者从农村流入城市后在不同城市之间迁移的流动儿童。他们对在城市入学有直接的体验,也更有发言权。因此本文通过对候鸟式儿童进行访谈,分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境,并试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专门对候鸟式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初中生9人,小学生5人,儿童的父母4人,祖父母6人。

(一)影响候鸟式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主要因素

我们在访谈时根据访谈对象的描述,整理出了他们认为影响流动儿童入学的主要障碍。根据访谈对象论及影响因素的频率,以及让他们对自己论及的选项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家长认为流动儿童入学的最主要障碍是“户口”,然后依次为“经济因素”(主要是家长收入)、“政府义务教育政策”、“住房”、“城市学校的接纳意愿”,最后是“城市居民的态度”。而学生则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因素”(主要是家长收入),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住房”、“学校态度”、“义务教育政策”、“户口”和“城市居民态度”。

可以看出,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使户籍制度显得十分重要,家长把户口列在首位,而学生则认为经济因素最重要,访谈时发现,钱是候鸟式儿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一个从城市入学两年后流回到农村的女中学生说:“能不能在城市中上学主要是要钱,给钱就要你读,没有钱做什么都做不成,我不就是父母没赚到钱才归来的吗?”

也许是由于在城市中生活的艰辛,他们才深切地感到钱的重要性,认为有钱就什么都有了。这正是生活中的成年人包括父母灌输给他们的,正如布迪厄所指出的,家庭在文化资本具体化过程中非常重要,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早期能受到何种教育,或接受何种形式与何种程度的文化资本具体化与家庭的文化传统、经济实力,家长的价值观都有直接的关系。我国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农民工的家庭收入越高,其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可能性越大。目前有9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住房公积金体系和廉租房制度享受范围,并且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生活支出比重达到了40%。显然,农民工很难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因此,提高农民工收入,是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关键。

在政府政策和城市公办学校态度方面,流动儿童和家长排序差别不大,而与以前一些研究者调查结果相反的是,城市居民的态度(主要是歧视)排在最后,并不显得重要。一些研究者在调查农民工子弟学校时,很多农民工及其子女认为,城市居民(包括在校学生)的歧视使他们不愿意选择公立学校而宁愿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及其子女对居民的态度无所谓。有的家长说:“人不求人一样长,又不求他们,管他们干什么?各吃各的饭,各赚各的钱。”这也许是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被长期歧视后的一种逆反。这种现象确实值得城市居民反思。

(二)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扰

在调查时,很多家长,特别是回流到农村后流动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对在城市入学的问题表示了许多担忧甚至是抱怨,这些学生也表示出了许多烦恼。家长认为最大的烦恼是“在城市中学坏了”,然后依次为“孩子受的教育差”、“没时间教育孩子”和“学校要收借读费”。学生认为最大的烦恼是“要收借读费”,然后依次为“常转学导致成绩跟不上”、“要经常适应不同的城市”、“家务太多”和“受城市孩子的歧视”。

在相关调查中,很多研究者认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身上有不少缺点和不良习惯,比如,难以管教、成绩差等,一些研究者的调查表明,城市居民认为流动儿童有许多恶习,甚至将他们“污名化”。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则把这种恶习又归因为受城市青少年的影响,认为是和城里孩子在一起学坏的,比如,有一位候鸟式儿童的奶奶就说:“我那孩子在乡下成绩还不差,学习也很认真,从城市回来后,我发现跟城市里的孩子学坏了,整天要钱去网吧。”显然,她的潜台词就是城里的孩子恶习多。这种不同的视角其实是既取决于言说者的结构性立场,也取决于言说者的话语资源。城市居民与农村人的立场不同,相互不十分了解,导致了对流动儿童看法不一样,可见,两者缺乏沟通导致了都有失偏颇的认识。笔者在对候鸟式儿童访谈时发现,虽然他们有些缺点,但善解人意,很

会揣摩别人的心理。这也许是流动的生活需要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另外,他们也有城市同龄人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勤劳体贴等。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融合的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对社会和谐和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也十分重要。当前主要是消除城市居民的符号暴力,因为他们歧视性的语言仍然在社会占主流。

流动儿童的一些烦恼,如要借读费和成绩差以及无人辅导功课等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调查类似,但笔者认为,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经常迁移、受教育质量差和繁重的家务等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农民工劳动时间非常长,如何保障农民工有更多的闲暇,保证有充分的家庭教育时间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的事情。毕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流动儿童和家长对城市政府和学校的期待

一般而言,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政府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对政府和城市公立学校的期待。但两者还是有些差别的,比如,职业培训等障碍,他们认为是自身的原因与政府无关。因此,我们专门列出了对政府和公立学校的期待问题。调查显示,家长把“父母与子女团聚放”在第一位,然后依次是“住房”、“教育公平”和“提高收入”。学生则认为“城市公立学校应该无条件接收”是最重要的愿望,再依次为“辅导学习”、“生活上多关心”,最后是“给予学习上的资助”。从这些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能在一起生活,是他们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访谈对象也表示,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的那份亲情和家庭教育,仅仅用钱是无法弥补的。其实,很多家长即使是年龄大的祖父母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希望。有一位老奶奶就对笔者说:“读出书来当然好,像你们(指调查者)坐在家里也有几千块钱一个月,多好。”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显现了他们对教育重要性朴素、最直接的认识。毋庸讳言,一些地区的发展常常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利而获得的,他们经济上的贡献我们已经关注到了,但父母与子女离别的痛苦心理代价却没有被计入发展的成本之中。我国1992年就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公约》规定,儿童具有发展权,包括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向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心理、精神的需要。并且,儿童有跟父母一起生活并保持联系的权利,国家应保护这种联系。儿童为与父母及家人团聚或保持联系,有权进入或离开任何国家。因此,政府应该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尽快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这些权利落到实处。

教育公平、住房和收入问题都是他们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事实上,现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和职业培训问题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问题都是农民工问题衍生出来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如果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将影响今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低素质的劳动力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该均衡教育的投入,并向农村及贫困人口倾斜,加大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补贴势在必行。并且,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最终解决他们在城市中入学,实现城市融入和身份转变等问题。米尔斯说,为了正确地表述问题和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我们必须考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不仅仅是零星散布的个人处境和品行。而且,制度比童年时代的切身环境更严重地影响个人生活。”

在调查中还发现,候鸟式儿童在中小城市入学较为容易,越不发达地区越容易,越是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则越难。与其他调查者的结论类似,在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或进入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就学,也是流动儿童入学的重要途径。但他们更希望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城市公立学校应该接纳他们入学,并多关心和帮助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在一起相处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对城市青少年也是有益的。

四、对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几点思考

政府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十分重视,针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政策也不断地完善,但由于缺乏对政策对象的研究,没有解决各种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和地方政府的经费等问题,忽视了政策对象的要求和愿望,造成了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失灵,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应该从理念更新,强调政府责任,健全法律法规和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等路径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我国不少地方以低人权优势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权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我们牺牲了一代农民工,再没有理由牺牲他们的第二代。这也正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所在。有些人认为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和他们子女入学问题投入太大,财力不足。事实上,这种观点不值一驳。我国现在的GDP排世界第三,财政收入也突破了五万亿,关键是要树立现代理念,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理念是政策制定的前提,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二)取消歧视性政策,发挥各种政策合力的作用

首先,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目前,基础性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的重要障碍,户籍制度作为元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当我们把它作为分配资源的标准或手段时,则缺陷十分明显,造就了城乡二元体制,产生了城乡不平等。因此,应该把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与公民身份结合起来,而不能以户籍作为在城市中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和升学的前提,剥离户籍制度与某些特权之间的脐带关系,是保证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前提条件。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基础性制度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更应该强调政府提供的平等性和公平性,并且,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就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

其次,义务教育政策要注重公平性。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教育是人们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能保证人们的机会平等。与户籍等基础性制度相适应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法规显然无法保证人们的机会平等,反而阻塞了一大批人向上流动的途径,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也将导致儿童在成年后的结果不平等。教育政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而不只是反映少数群体的立场。政府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各项权利。中央政府是全民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者,当然也是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义务教育的公平和机会平等。同时,义务教育法也要明确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充分保证流动儿童入学。这是顺利

实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使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第三,注重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流动儿童能否在城市中入学取决于各种合力的结果,既决定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也取决于城市公立学校的态度,更取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寻求补偿的能力。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与农民工政策关系密切,事实上,农民工能否在城市中生活并变成城市居民,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升学和生活的重要前提。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也注意到了两种政策的协调性问题,但规定过于模糊,过于原则,显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相关细则,并在已经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把他们纳入城市住房公积金体系和廉租房制度范围,并使在城市中有稳定收入和居住达到一定期限的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乃至身份问题最终才能得到解决。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扎根的问题和农民工子女身份平等的问题,而很多人为因素构成了不平等,应该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比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平等就业、公积金和廉租房制度等根本性问题。

(三)城市应该形成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形成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工子弟学校和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的格局,是解决流动儿童入学的较好办法。事实上,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现象,条件较好的愿意让孩子上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一般的低收入人群或为上学方便的人群则愿意让孩子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因此,城市政府不能对民工子弟学校一禁了之,而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给予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资助,使学校达到办学要求。毕竟,让流动儿童上学比失学好,正如雨果说,多建立一所学校,就少建立一所监狱。

(四)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目前,我国每千人中社会工作者只有1,1人,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更少,而美国是3.2人,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也非常大。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优势,利用社区工作法、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法等方法帮助流动儿童,对他们进行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人格异常问题和城市适应问题,使他们成为无差别的公民。此外,专业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选择。帮助他们改善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利益和提升融入城市的能力。

责任编辑谭焰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入学困境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困境
入学面试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