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2009-03-07 03:07梁凤霞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全球意识。阐明了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发展特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标志,国际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创新意识 通识教育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加剧,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

在调整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则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1.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通识教育不仅是国际经验,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方向。在美国,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在我国,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知识面不宽、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界就讨论过高等教育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并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尽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比通识教育狭窄一些,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基本观点是趋同的,它可以被看作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体现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首先是因为现代意义的创新不再仅仅表现为表面上的简单的创新和突破,而是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的创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构筑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才跨学科、跨领域创新以及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通才,而在于通“识”,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知识经济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实践证明,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科教育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可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和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相符的。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途径。

2.发展特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标志

创新型人才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自身的特色则是创新型人才的标志。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所以,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

2.1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堂为中心”的局面,创新课程不仅要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学生焕发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而且要求学生要重视课外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因此,在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尽量加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学习知识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将学术研究与各学科知识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2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因此就出现了诸如理科、文科院校之称。而美国的大学教育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类大学,无论在课堂内外,既要重视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更要重视二者的统一。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指出:“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所以他认为所有的哈佛本科生都应能像学习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那样,接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2.3教学评估多样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估就是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套路,创新形式下的教学评估应大力倡导学生对考核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可以尝试采取独立报告、案例分析、图解图示等方式。

3.国际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因此,高校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应有全球意识,培养国际化的、世界通用的人才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必须了解世界其他文化,了解国际竞争规则,善于国际交往,能够与国际同行打交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向世界,采取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突破以往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两个障碍: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拓宽学生视野,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实践,学以致用。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将被“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所代替,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大量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无不依赖于大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在于培养人才的全球视野、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国际知识,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国际环境和竞争的压力。大学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新华文摘.2006;(9)

2.于留成,李爱民.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孙豫峰.试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作者简介:梁凤霞,1963年6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人,经济学副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管理经济学。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创新意识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