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师的“童心”建构

2009-03-07 03:07李亚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童心儿童文学学习者

李亚东

苏教版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精美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人生哲理,是一笔文化与精神高度结合的巨大“宝藏”。如何解读好文本,挖掘“宝藏”,引领儿童高效地学习?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实践,认为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必须有一颗“童心”,才能更好地驾驭教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用“童心”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正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策略,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同时,开发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笔者认为教师要建构一种接近或等同于儿童的心理机制,而这种心理机制重在转换。

一、为什么“转”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必须形成适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积极的主动意义建构。

试以例说明,如果对成人和儿童同时讲一个故事《老鹰抓小鸡》,成人一定会对故事的结尾“鸡妈妈将小鸡一个个都救回来了”提出质疑,认为不真实。而儿童听到“鸡妈妈将小鸡一个个都救回来了”的时候,肯定会欢呼起来,非常激动。

对于一个同样的故事,成人和儿童的反应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这是因为心理视角不同。因此,要融入儿童的世界,与其对话,就必须建构儿童的心理机制,即由成人心理视角转为儿童心理视角。要拥有这种心理机制的建构技能,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即抛开成人式的习惯的“自我中心”,一切从儿童出发,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一句话,就是要找到心理机制这把“钥匙”,解密“童心”。

二、怎么样“转”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作为“学习者”之一的教师要从儿童的天性起点出发,即化身为儿童,用儿童的认知方式去认识一切。

以童话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为例,主人主赵大化是一个不动脑筋的孩子。他有一句口头禅:“噢!妹妹你是个好孩子,你替我记着吧!”这句话在作品中多次出现。朗读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这种人?他的神情举止如何?在生活中闹过哪些笑话?经过一番记忆搜索,找出不少与赵大化相似的生活片段,这些零散的感性经验帮助我们接近了作品中描述的生活画面,在脑海中完成了赵大化人物形象的再造想象:外表胖乎乎,神情迷迷糊糊,举止憨憨的,动作稍慢……同时,也找准了口头禅的语气应该是略带讨好、巴结;语调应该是略低,甚至有些含糊、嘟噜;语速缓慢。最后,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训练,不少学生读得惟妙惟肖,而我和学生也一起走进赵大化的内心世界,进行彼此的心灵对话。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使建构心理机制,进入儿童角色的训练获得成功,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儿童生活经验”,这种感性经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来自我们自身的童年生活经验;②来自我们与儿童的直接交往与接触。这种“儿童生活经验”能使我们保持在大脑皮层中的零乱模糊的儿童生活印象和体验鲜活起来,与作品中所描述的儿童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共鸣,并借助再造想象,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较为完整的儿童生活画面。

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要以儿童的心理视角来阅读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认真阅读,通过阅渎把握作品中所描绘的儿童生活画面,透过这种生动的儿童生活画面去感受“童心”的多种外在表现形式,积累对“童心”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地感受童心。

三、进一步“转”

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童心”的外部特征,还需要联系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将我们对童心的感性认识加以归纳、概括,使其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

(一)了解“童心”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难免滋长出种种陋习,只有儿童尚未受到污染,因此,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绝假纯真”的赤子之心。这就是儿童经常地、自然地表观出一种真诚、善良、公正、纯洁、美好情感的根本原因。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当愚蠢而刚愎自用的国王穿着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世界上最美丽”的“新装”时,所有的臣民都因害怕成为“傻瓜”和“不称职的官吏”而一味阿谀奉承,只有两个儿童忍不住尖叫起来:“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啊!”这是儿童天真的一个典型。

(二)了解“童心”的“自我发展”趋势

心理学家指出:童心的“自我发展”趋势带来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理解、探索,渴望投身其中。但是由于受到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限制,其表现(包括思维想象方式)总是超乎寻常的,在人智开启的成年人看来,只是一种简单稚拙、天真烂漫。例如“丑小鸭”希望自己美丽非凡,便创造出一系列的奇遇,并终于变成白天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改变饥饿贫寒的处境,就在一根根火柴的火焰中享受幻觉的满足;再如“小飞人”为能在迷人的世界中畅游,就想象生出翅膀。这些都是用稚拙的形式抒写“童心”天真烂漫的好范本。

通过训练,使自己具备迅速进入儿童角色的能力,这并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拥有“童心”,“能唤起生命的冲动,在感觉上重新沉入儿童迷一般的生命形式”。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一起行走在儿童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春天,捕捉童真童趣。

镜头一:孩子问妈妈:“下雨了,星星为什么就不出来呢?”妈妈漫不经心:“你说呢?”孩子兴奋地回答:“星星大概没有伞吧!”

镜头二:母亲蹲在地上削苹果,削好一个,孩子便抢过去咬一口,又马上放下,一连咬了三个。母亲火了,对孩子吼:“你这个习惯太坏了!要吃就吃完,不吃拉倒!”孩子红着脸低声辩解:“我是看哪个最甜,留给爸爸。”

“镜头一”表现了童心的天真浪漫;“镜头二”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笔者从中发现了一片迷人的风景:儿童不带任何杂质的诚实,不掺任何世故的率真,充满圣洁光辉的善良,饱含自然形态的稚气。所有这些凝聚在“童心”之上,闪烁真、善、美的光芒,‘感染每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让每个人的心灵回归童年,获得“童心”。

当然,要真正做到拥有一颗“童心”,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炼、升华。

建构“童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童心儿童文学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刊首语
童心绘天下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