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而合理、有效地安排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又一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呢?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作业设计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一、注意作业内容的针对性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每一次的作业安排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内容,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例如,在初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以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
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计算方法的异同
1.23×2212×3(不进位乘)
2.48×2326×3(进位乘)
3.95×2754×3(连续进位乘)
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掌握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作业解答的灵活性
长期进行单一的针对性练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死搬硬套”,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作业设计的灵活多样性,防止学生思维产生定势,促使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认真思考,养成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安排以下作业内容。
根据算式,补充相应问题
班级图书角有200本图书,借出去一部分后,还剩下1/5……?
(1)200×1/5
(2)200×1/5(1-1/5)
解答上述题目,不仅要正确区别分数与数量,而且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1/5)、(1-1/5)的实际含义,杜绝机械套用规律,促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重作业安排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忽略了这种差异,在布置作业时,注意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作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同时,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学习乘法口诀后,我分层设计了如下作业练习。
(1)4×5
2×6
8×5
24÷4
49÷7
72÷8
(2)()×5=30
6×()=18
81÷()=9
56÷()=8
(3)()×()=36 24÷()=()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重视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传统的作业练习主要是写和算,形式单调、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业的设计要适应儿童特点,富有趣味性,使作业从写、算的单一形式中解脱出来,与动手实践、趣味活动巧妙地结合,引领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后,我安排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框架,操作过程中,既回顾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又为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建立感性认识。在《时间与数学》的小实验设计上,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选择容器,自己计时,自己观察,独自计算,把克、千克的认识与时间的认识以及乘法计算融为一体,加强知识的整合,在有趣的实验活动中巩固、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留意作业蕴藏的创造性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使作业成为创造的园地。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题目,对不同解题方法、不同答案的探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此外,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安排一些创造性的作业,如:学会辨认方向后,我要求学生画一幅自己卧室、家庭或居住小区、学校的平面图。上交的作业中,有的像一幅画,有形有色;有的像一张路线图,不但有标志性建筑,街道上还画上了来往的行人车辆;更有趣的是有一份作业把学校、小区、家庭都聚集在同一幅图上,还起了个有趣的名字——《欢迎到我家做客》。看到一张张凝结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作业,我油然升起一股当教师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