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卓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的兴趣
数学探究式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心智劳动,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激发探究兴趣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比如,为了让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教师用计算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在屏幕上演示这样的动画画面:两人骑自行车比赛,一人的车轮完好无损,骑得又快又轻松;一人车轮受损变扁,骑得既慢又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卡通人物加上动态情景,既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自然而巧妙地导入新课,效果极佳。教学“平面图的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的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也可以分组开展比赛,最后看哪一组得分多,哪一组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使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定的气氛,创设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问题而又具体生动的情境,而这些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怎样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我先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块梯形的上地旁边,告诉他们,农民伯伯要在这块地里栽种果树,需要购买果树树苗。那么农民伯伯首先要做什么呢?请大家给他出个主意。有的学生说先要确定果树的种类,有的说先要计算出栽种果树的棵数,有的说先要计算土地的面积。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首先应该计算这块梯形土地的面积,因为知道了它的面积,才能计算出树苗的棵数。那么,梯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探究的途径
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某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就能让他们把已知与未知、经验与理性联系起来,从而调整思考的方向,悟出探究的正确途径。例如:在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时,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大胆猜测,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是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猜测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学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这时,如果播放一段副食店售货员用酒提子(有柄的圆筒)舀酒倒进瓶子的录像,学生就可能从这个具体的情景中悟出验证的方法:用空心的圆锥盛水或沙倒进空心圆柱。探究方向确定了,只要动手一试,成功就在眼前。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探究的成果
运用所学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不能一味地让他们做练习,联系生活实际组织他们多种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完分一分与除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一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小小礼品店。之前先准备好标价牌及各种物品(物品由学生收集准备),售货员先由老师扮演。在礼品店买来的礼品都是送给朋友的,每人至少要买两个。“售货员”要适时点拨,“你要买几个?请你付钱。”“‘你带了多少钱?你想买什么样的物品?”售货员请学生轮流扮演,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拿着整钱去换零钱。在这样的生活实际情景模拟之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除法,还复习了加、减法及圆、角、分的单位换算,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生活的经验,实现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才能逐渐提高探究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培养,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现代教学新理念。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