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探讨

2009-03-06 05:17
管理观察 2009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许 宁

摘 要: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时期,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趋势,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增强教育的主体性是关键。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微观层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加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基本范畴。卢那察尔斯基曾说:“革命过去和将来任何时候也不是目的,革命是创造和谐文化,使人的力量和美无限增长的手段……。人——这才是所有不必可少的重要事物的目的:人的完善。”要实现人的完善,最本质的就是增强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与人的主体性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按张彦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界定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在微观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前提和保证,而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主导和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单主体说

这一学说又分为三种:教育者主体说、受教育者主体说、政治集团主体说。教育者主体说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受教育者主体说以卢梭、林威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是片面强调一方的主体地位并把它绝对化而忽视另一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政治集团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是“一定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机构”。这一学说更是犯了一个大错,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作是相当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组织者,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说,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2.双主体说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该学说的代表人物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施教、受教两个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为主体、客体。这一学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对于一学说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该学说仅从一般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对两个钟头主体横向平行表述,不易抓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本质。 [2]还有学者认为,该学说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成了“两个主体”——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似乎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

3.三重主体说

该学说以王颖为代表,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时装本体性主体、教育者是实践性主体、教育对象是自我教育主体。该学说虽然都看到了参与人作用的发挥,但是我认为这是对上述三种单主体说的简单相加,参与人间似乎是平行的,对于说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明显难以令人接受。

4.多主体说

该学说以张耀灿、郑永廷为代表,把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都当作了主体。其实,这种“多主体说”实质上是种“泛主体说”或“无主体说”,不能发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且也混淆了主体与介体、环体间的差异。

5.主体间性说

该学说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移植,哈贝马斯指出:“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3]该学说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者间、受教育者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从这可以看出,该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主体说,只是情况更为复杂而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种自我教育,它必须以人的主体性为基本条件才能顺利实施。[4]“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身,‘变成他自己。”[5]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利开展之上的有效性,必须增强其主体性。微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一)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其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能动性是指教育者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前瞻性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现实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又要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创造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不断更新观念。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会给国家发展注入新鲜生命力。

(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马克思强调,对于客体不能仅仅“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而应当同时“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这表明马克思也注重客体的主体性。客体主体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包括: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表现在与教育者类似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

我认为所谓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是指其“独立意识”,指受教育者能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接受后,能自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指他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油选择地接受信息。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是说他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加以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另外,受教育者还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运用新形式、新方法对他人进行教育。

其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客体主体化”上。

郭文安认为:“现代人与传统人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主体性人格的核心在于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用自我的内在尺度引导自我发展。”这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要求及其必然性。

再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自我教育”上。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前苏联教育学家巴拉诺夫曾指出:“当受教育者的个性、智力和社会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时候,他便开始不仅认识他的外界目标,而且也认识自身教育的目标,他开始把自己当作对象看待,这样他自己便成为自身教育的客体。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自我教育是主客体集于受教育者一身。这种形式的教育与他人进行的教育相比,更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哲学上的内外因关系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里,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当于内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作为外因,要想实现好的教育效果,必然要通过“自我教育”这一内因来发挥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者的活动和决策者的活动共同构成的,不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决策者,对社会发展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客观需求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总是根据社会现实与发展和自身需要两个尺度,有意识地选择、构建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主体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种涵盖历史、文化特质的社会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校中展开的,没有二者的相互交往,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交往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者之间是主体间或者交互主体的关系。

2.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的根本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明确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的活动,其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体现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性影响和制约作用,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和反作用,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归宿。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共同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以两方面主体性的共同提高为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全面、客观认识受教育者,科学掌握和运用教育介体,适应和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提高主体性。同时,来自受教育者方面的影响也有助于教育者主体性的提升,这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教学相长”:(1)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教育者教的水平。能对受教育者的反馈、影响保持积极的、理性的回应,会使教育过程有效化;(2)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进行拒绝、抵触甚至反抗会降低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会迫使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适时做出调整,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活动在更大程度上适合受教育者的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现代化建设,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科学件、有效性和实效性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性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有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人的主体性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关键,通过人的主体性的充分研究,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不断深化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发展,从而使人各方面得到提高。因此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研究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然内容。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另辟蹊径、开拓新空间,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对其主体性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分歧虽多,但我认为其研究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我们在研究时,不应简单地说“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因为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应关系,不是一对必然、绝对的关系;我们应着重本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而充分研究主体性。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地有效实施,从而有利于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间接有利于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6).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4]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7.

[5]蔡伯元,方云光.思想工作认识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7.

[6]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许宁,女,汉族,1979年1月出生,祖籍山东。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贸系辅导员,讲师,研究生在读,法学学士学位。

猜你喜欢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