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然 陈爱华 杨 旭
[摘 要]文章强调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所在,分析现行感恩教育存在弊端,指出学生组织在感恩教育中的优势所在,并以中国矿业大学感恩教育品牌活动“伴我二十年”为例探讨学生组织活动如何扬长避短。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学生组织 伴我二十年
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1]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涌动着一股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潮,生活中各类感恩缺失的事件频见报端,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感恩危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友好,社会国家的救助等麻木不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一、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
(二)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质量、精神有重要的影响。在全世界面临道德危机的今天,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感恩教育作为传统美德,其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
(三)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
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培养与人为善的质量,改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促使内心的祥和宁静。
(四)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协调发展。
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性,从而自觉地克服不恰当的个人主义,能够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整体的目标体系相融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重理论学习,轻情感培养的单项教育的弊端,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要求,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质量,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感恩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挥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道作用不甚明显,教育形式教条化,教育脱离社会生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部分是在课堂上采用本本主义的教育方式,讲些空洞的大道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学生对大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加思考,他们认为这些教条在平常生活中没有用途。这种脱离生活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严重浪费了政治教育的时间和资源。
(二)感恩教育体系不完备,大学生对知和行不能很好统一。
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达成有效的统一,这就导致教师在感恩教育上“说时容易做时难”,学生在感恩教育上“听时激情澎湃,做时无法下手”的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感恩教育共分为三个阶段:头脑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外化。没有完备的感恩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一套做一套,知和行难以统一。
(三)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形式无法有效的和谐互动。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纯粹个人化的,没有外部因素干扰的感恩意识形成过程中,所谓的“恩”的标准是主体个人化的总结,感恩教育需要通过对感恩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这就要求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良好。同时,又由于受教育者对感恩的头脑认知和情感认同方面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教育外部行为能否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或者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很难达到有效统一。
三、以中国矿业大学感恩教育品牌活动“伴我二十年”为例说明学生组织活动的优势所在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于2004年举办第一届“伴我二十年”活动,活动以“感谢父母,感悟青春”为主题,以征文为主要活动形式,得到了全校同学的积极响应。“伴我二十年”每年举办一次,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校学生工作处以及资源学院的领导老师均对活动给予了支持和指导。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该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目前,“伴我二十年”活动已形成《感恩的心》文集等物化成果,并已成为校园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由此可见,随着大学生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学生活动也逐步成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的主要平台,这时候,学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受教育者达到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学生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灵活多变的活动,成为感恩教育从理论到可行性活动中间的“桥梁构架者”。
将感恩思想以具体的、鲜活的形式展现于同学们的眼前,这些集理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抽象的感恩教育具体化,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人性的人性教育,有效将理论和生活结合,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有效解决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使感恩教育形式更全面,方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改善感恩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
(二)学生组织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不仅担当起了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的“两面手”,而且有效地为感恩教育中的被教育者树立榜样,成为感恩教育实施的“加速剂”。
学生组织从学生中来,更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组织一方面让感恩教育的被教育者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践行感恩的平台,促使感恩教育中大学生知行统一。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立足于感恩教育,分别针对感恩的头脑认知、情感认同、实践外化三个阶段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对感恩教育起到了促进和强化的作用。而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无形中被推上了榜样的位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有效地推进感恩教育的实行。
(三)学生组织活动开展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感恩教育向外延的延伸。将感恩从亲情、友情等提升成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谦卑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将感恩外化为实际成果,实践于生活中。
由于学生组织自身局限性等因素,学生组织在活动形式上并非尽善尽美,同时随着大学管理的逐渐放宽和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层出不穷,这也使得感恩教育在活动形式上面临较大的挑战。然而构建高校感恩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学生组织活动只要能够抓住感恩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持之以恒,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积的牢固树立,在包括学生组织在内的多方面的努力下,大学生感恩教育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瞿震元 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