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
[摘 要]以精神文化产品及相应服务形成的“消费文化”,与广大群众不同层面的“文化消费”需求,构成了文化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两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方向。本文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消费文化 文化消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面对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大幅提高,说明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精神文化产品及相应服务形成的“消费文化”,与广大群众不同层面的“文化消费”需求,构成了文化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两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方向。因此,本文拟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一
“消费文化”一词,至今尚未发现一个较权威的科学界定。但却有学者指出了一些“消费文化”的现象,也有的人把严肃高雅文化与“消费文化”对应起来,认为“消费文化”主要是追求刺激和快感形成的消费性,而不是文化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笔者认为,无论是严肃高雅文化,还是大众通俗文化,其终极目标都首先是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愉悦和快感,而启迪和教育作用只能蕴含在潜移默化之中。
那么“消费文化”是怎样一个概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费文化”?众所周知,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属观念形态的东西。但由于两大前提,即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仍然存在,因而大部分文化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交换受到价值规律所制约,所以文化产品还具有商品属性,是文化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文化市场进行交换的。文化产品既然是商品,就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文化市场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其价值也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体现在凝结了社会劳动量或耗费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使用價值正如程恩富等人所说:“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所满足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是欣赏价值、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研究价值的总和。”[1]这段话明确指出,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它能向消费者提供精神生活方面所需的文化性消费资料。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文化性消费资料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实物形态独立存在的物质形式,如影碟音碟、书籍报刊、电影拷贝等;其二是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活劳动形式,如戏剧演出、文艺演出及文化娱乐场所的各类服务等。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消费文化”一词,其实是一些人对消费性文化产品的缩略叫法,主要是为了强调和凸现文化产品的“消费性”。因而笔者认为,所谓“消费文化”,实际就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性消费资料。是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换,向文化消费者提供的文化商品或文化娱乐服务。换言之,凡是进入文化市场流通和交换,用于满足人们自身发展和精神享受需要的文化产品,都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
二
“文化消费”,则指的是以精神文化商品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消费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耗精神文化产品和相关劳务(活劳动)的过程。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是社会文化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文化消费与其他物质消费相比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相比,突出地表现为较强的精神消费属性。在物质消费中,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同作为消费客体的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而与外界进行的一种物质变换过程。消费客体都是以有形的实物形态作为存在方式,具有“有形”性;而在文化消费中,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同作为消费客体的文化商品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与消费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消费客体多是以借助一定物质载体的观念形态作为存在方式。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多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内容,而不是作为载体的外在物质。体现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消费过程。如观看一部电影,虽然需要借助银幕、放映机和电影拷贝等,但我们直接消费的却是作为观念形态的电影内容。当然,文化消费不仅是指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准确地说也部分地体现在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中。但文化消费极强的精神性,却是任何物质消费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是文化消费能力的差异性。这一特点与物质消费相比,差别显得尤为突出。在物质消费活动中,需要的只是一般能力。一般说来只要拥有,就能消费。而文化消费则是较为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需要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要求,即必须具备与文化消费对象相适应的修养、经验和理解力等相关知识储备,才能较好的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消费能力属于特殊能力。文化消费能力的不同,使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其三是文化消费对人心灵的影响性。物质消费同文化消费相比,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同的,物质消费对人具有生理的补偿性,而文化消费则对人的心灵具有影响性。就物质消费的具体过程来看,它的作用一般只表现在消费过程中,其价值随着消费过程的结束而自行终止。而文化消费则不同于物质消费,其作用不仅表现在消费的同时,而且会保持到消费之后并较长久地保存下去。所以,各种文化消费活动必然会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打上不同的印记。“有些浮现在大脑的表层,有些沉积在心灵的深处,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2]有些优秀的文化消费资料,甚至会对人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说,文化消费的价值,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影响作用。
三
“消费文化”的生产是以创造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为目的的生产,其商品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一般“文化消费”需求,而且对社会还会产生重大影响。所谓“消费文化”便是文化生产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商品。“消费文化”的生产对于“文化消费”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为生产的规模、数量决定着消费的规模和数量。它往往还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其中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的价值取向,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关键所在,它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所以说,“消费文化”生产中作为社会观念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和警觉的。只有紧紧抓住“消费文化”生产价值取向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2]程恩富主编《文化经济学通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21页、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