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祥德
不妨让此前被贬抑的民营资本来填补外资撤离留下的空白
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许多经济趋势都发生了突然的逆转,现在,这一影响也波及到外商直接投资(FDI)领域了。不仅是资金净流入出现跌势,在一些产业领域还出现了撤资现象。在外资试图形成控制力而大规模进入的矿业、新能源和金融等领域,这一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去年底,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力拓为了缓解巨额债务压力,以1.25亿美元出售了拥有的青铜峡铝业50%股份给中国电力投资公司;高盛则减持了西部矿业的股份,降至5%以下;摩根大通也减持了在中国铝业和中国石化中的股份。
全球经济衰退已让许多新兴产业的投资变得过于“昂贵”,比如风力发电。去年12月,德国诺德巴克一杜尔公司将持有的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40%股份全部转让给一家中国企业;日本原弘产株式会社宣布撤出湘电风能公司,从而使后者成为一家内资企业。BP则撤回了在亚洲、欧洲所有的风电投资,还终止了与中国金风科技的一项合资计划。“BP公司撤离所有在华的风电项目是基于战略发展的全局考虑。”刚刚履新的BP中国区总经理陈黎明告诉《环球企业家》。
在金融领域,外资金融机构拥有的银行股也重新回到中国企业手中c本土的厚朴基金以55亿元接盘苏格兰皇家银行所抛售的30%中国银行股份;美国银行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H股,瑞银集团亦将所持的中国银行34亿H股全部出售,这些股份的接盘者多为中国企业。
对中国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并非如此。这些忍痛割让股权的行为更多是出于现金自救,或者是基于全球经济衰退的悲观预测而调整战略使然。
不过,这实在与外资在华30年的经历有些背道而驰,过去许多快速膨胀的跨国公司一直忙于在全球“撒钱”,半个世纪以来从未遇到过如此严峻的总部危机。自1970年代末中国鼓励引进外资以来,FDI始终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数以万计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在中国各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当了前锋。
不过,问题也很明显。一方面,合资企业里中外双方的权力博弈一直困扰着许多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并在某些产业形成控制力,且愈演愈烈,这引起了中国政府、合资中方及部分学者的警惕。
外国资本退出,中国企业接手,一退一进之间所昭示的趋势和变化可能是巨大的。从正面看,通过多年合资,已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方面大有长进的中国企业可在诸多领域趁机获得更多空间和控制权,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自发生长;不过同时让人担忧的是,外资在某些领域的较大规模撤离,可能造成许多暂时性困难,从而对产业造成伤害,尤其是在许多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的领域,重掌大权的中方能否让企业继续保持优势?
银河证券新能源分析师沈文春认为,就新能源行业而言,外方撤资对此将产生一定的风险,不仅是短期的发展资金问题,而且许多既定的战略合作将无法推进,对尚需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乐观者相信,外资的撤离,给本土投资者提供了绝佳的低位接盘的机会。在过去,红地毯上的外资一直是中国优质企业优先考虑的投资者,而本土投资人往往被排除在分享高成长收益的名单之外。甚至一些观察家认为,中国现在是时候再前进一步,鼓励此前被贬抑的民营资本也能参与到这类的投资游戏中了。
今年中国企业糟糕的盈利情景也可能促使政府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领域。目前,已经有众多中国企业发出了盈利预警,国外投行则预计中国今年的制造业投资将出现零增长,这有可能加剧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虽然此前国务院曾出台“非公经济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几个重要的垄断领域,不过这一政策从未被认真执行。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应该利用这次经济低迷的机会,加快行政垄断行业的市场开放,重新激发企业家精神。经历几次宏观调控后,“现在,必须加快反向操作,解开那些可以解开、也必须解开的体制性绳索,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