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岳山
摘 要:随着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法规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校园内“体罚”现象明显减少,但校园语言伤害却相应增多,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挖掘语言伤害发生的根源,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克服或从根本上取缔是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
关键词:中小学;语言伤害;根源;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04-03
校园语言伤害是指青少年学生受到威胁、自由被限制;被语言训斥和嘲讽。多指精神和思想感情受到损害,是相对于体罚而言的,因而也称为“心罚”,还有人称之为“软伤害”、“冷暴力”、“软刀子”等[1]。近日,笔者就此问题随机选取200名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震惊,87%的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28%的学生在一学期内受到过轻重不同的语言伤害,其中67%来自老师方面,24%来自家庭方面,9%来自同学和朋友;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跌再跌”的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语言伤害;也有2%的学生自觉患有“校园恐怖症”。
一、校园语言伤害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隐患
1.校园语言伤害的具体表现。
语言伤害即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的惩罚,这种惩罚的非人道性在于以各种方式侮辱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他们的尊严。常见的表现有:在批评做错事的学生时,训斥、谩骂、挖苦、讥讽、丑化、嘲弄、污辱、揭短、歧视等,对学生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尤其对后进生采取歧视态度,公开让全班学生对之疏远,甚至进行人格侮辱。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笨猪”、“蠢货”、“死榆木疙瘩”等等。
2.校园语言伤害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有过之而不及。
(1)直接影响学业。学生受到语言伤害后,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情绪,极个别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学校恐怖症”,不愿到学校,不愿见老师和同学,开始厌学、逃学。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从教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语言和鞭挞,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就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2]
(2)易于形成不良个性。受到伤害的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慌慌不安,进取心大大丧失,自己不能相信自己,最终会养成怯弱无能、孤僻自卑、胆小害羞、内向不合群的性格。
(3)对其心灵致以沉重打击。体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学生的心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对待它,我们应“十分小心”。被语言伤害的学生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4)容易埋下社会隐患。有时,语言伤害会导致学生形成“暴发型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特别是受到伤害最终辍学的青少年,他们成为“街角游民”后,内心的“攻击性”便完全暴露出来,放荡不羁,欺负弱小,寻衅滋事,有的在放学的路上伺机“报复”老师,有的对他人和社会时刻采取过激行为,有的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隐患。
(5)影响学生终身发展。“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语言伤害比肉体惩罚更让学生“念念不忘”,学生总是处在一种不良情绪状态之中,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有些成年人回忆起在校被侮辱的情景时,仍会不寒而栗,心有余悸,可见语言伤害的危害有多大、多深。
二、语言伤害的发生根源
1.大气候下的小变化。
中国古代的老师训导学生常用一把“戒尺”或是“藤杖”,近年来有关严禁体罚学生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纷纷出台,使教师中间体罚学生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这种“师道尊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于是,原先在学校内“司空见惯”的“体罚”便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精神暴力。
2.教师职业的自身特点。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各种损伤学生人格的语句,还以此为荣,洋洋自得,摆出一副“学富五车”的骄横姿态,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3.封建传统思想在家庭根深蒂固。
“学而优则仕”是传统官本位观念,“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几乎是现代家庭的共同愿望。据全国妇联调查,中国2.7亿家庭中有30%存在“家庭暴力”,其根源多半是“恨铁不成钢”,许多家庭把教育看作是子女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在交通与通讯信息发达的当今时代,家庭暴力必然会“传染”、“迁移”到学校教育之中。
4.陈旧师生观世代相传。
中国历史具有家国一体和“父父子子”的伦理文化特点,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和权力绝对的合理性。有些老师明确提出:“宁给好心,不给好脸,”他们认为训斥、责骂学生是合情合理的。正如解思忠所言:“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身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3]师生在人格上的不平等正是语言伤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5.应试教育依然我行我素。
现阶段,有些地区的学校教育仍然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依然存在,升学率、合格率成了评价学生和老师好坏的主要标准。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就不高兴,直至大发脾气,责怪,歧视,让学生当众出丑等。事实上,语言伤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考试成绩诱发的。
6.个别教师自身素质欠缺。
教师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自由化倾向等,不可避免地侵蚀了教师头脑,一些抵制力较弱的教师就会师德滑坡。另外,有的教师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不足,如性格急躁易怒的教师,一遇不顺心的事,就会迁怒于学生,引发“软伤害”。也有的教师出于利用学生家长满足个人欲望的目的,对学习成绩好或父母当官的学生情真意切;而对学习成绩差或是家长利用价值不大的学生则冷嘲热讽。
7.师生关系存在危机。
调查得知,在学生苦恼的问题中,人际关系居于首位(53%)。其次是学习问题(31%)和生理及其它问题(16%)。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居住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人际交往大有“邻里不相往来”的回归趋势。学校内,教师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教师成天摆着一副老夫子面孔,有的则是“猫捉老鼠”,师生间的“摩擦”和过激性语言常常发生。
8.个别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自幼胆小、孤僻、过于敏感;有的学生心理存在缺陷,仇视社会和老师;有的学生自卑与嫉妒心并存;有的学生爱出风头,存在好斗型人格障碍,喜欢与老师对着干;有的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品德低劣;有的学生沉溺于“朦胧的爱”;有的“富”学生认为“有钱能买一切”,随意破坏纪律,不尊敬老师。[4]上述这些学生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也容易受到语言伤害。
三、减少和预防校园语言伤害的对策
1.彻底推行素质教育。
国家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一切围着分数转的不良局面。
2.有关部门应立法保护后进生。
对造成学生辍学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和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点草去”,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爱岗敬业,真诚的对待学生,付出没有偏见的爱,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从容冷静地处理学生犯错之事,三思而后行。
4.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有“受尊重的权利”,应当承认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彻底改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旧师生观。[5]从打是亲、骂是爱的伦理误区中走出来。
5.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许多稚嫩的现代意识,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更多地拥有民主、平等的要求,他们普遍喜欢“交流型”的老师,在他们心底内部厌恶、反感专横粗暴、专制压抑的教育方式。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润滑剂”。
6.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各级学校都应彻底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防腐、应变、抗挫能力,保持健康心理,能容纳他人,尊敬师长。
7.培养教师健康的个性品质。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窗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好教师应乐观,开朗,有自信,心境平静,情绪积极,能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
8.大力提倡校园文明用语。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有教师的语言文明,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明确提出教师“忌语”,广泛开展“争当文明教师”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崇尚语言美、讲文明的好风气。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124.
[2]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5~166.
[3]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236~237.
[4]编委会.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110~111.
[5]古人伏.中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47.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