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不和谐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3-02 02:43徐孟琪
关键词:和谐小学科学策略

徐孟琪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最主要学习方式,但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外界的因素,又有来自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因素。如果把“不和谐”的因素转化为“和谐”,将是课堂教学中难得的动态资源。本文就民主的探究氛围、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现实的探究内容、有效的小组合作、充足的探究时间、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科学的探究方法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过程;和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54-03

自2001年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学掀起了以探究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新思潮,探究性学习成了最主要的科学学习方式。然而,在热闹的探究背景下,我们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虽然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们还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不能正确处理好探究过程的和谐性。

一、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不和谐的原因浅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从众多的教学案例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来自外界的因素。

一是环境的干扰。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去年冬季,我们奉化突然下了一场大雪,那天,多年没有看见过大雪的学生被雪景完全吸引住了,在探究活动中,时有学生探出头去观看,虽然在老师的再三说服下继续实验,但仍有学生不时的探向窗外,该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了。

二是材料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材料由于质量等问题引起探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

三是教材的原因。教材的编排设计上也有不完善之处,也会引起不和谐,如《食物》单元中区别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材安排煮玉米的活动,不但时间长,不易煮熟,对比也不明显,而且玉米粒蹦起来容易烫伤学生的眼睛。

2.来自教师的因素。

一是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在探究过程中,有时发生的一些不和谐事件是由于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层次,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从而导致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了意外。比如三年级的空气单元,证明空气有重量的那个实验,一位老师把两头挂有气球的筷子悬空地吊起来,实验效果很明显,但是悬空的筷子会转动,所以让筷子平衡并静止不动要花较多的时间。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她临时做了改动,把挂有气球的筷子吊在墙壁的钉子上,由于墙壁的抵挡,筷子不再转动,而且平衡容易控制,学生在下面也容易看清是否平衡。然而当她小心翼翼地刺破了其中一个气球之后,筷子纹丝不动,依然平衡,于是预测空气没重量的学生如同中了大奖般的欢喜。事实摆在面前,老师只好请学生回家再做一做实验。显然,造成“空气没有重量”的意外事件的原因在于气球与墙壁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了实验原本的结果。

二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不充分。由于教师在教材钻研、材料选择、实验预演上准备的不足,造成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进行。如一位老师教学《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想当然地按教材准备了一次性杯子来做测量1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后来才发现这样实验不行,水根本流不完,匆忙换材料。如果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就不会有这个意外发生。

三是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教师不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不和谐的混乱状态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3.来自学生的因素。

一是来自学生的是非争辩。一位教师在执教《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其中第二组汇报“杯中有一小黑点,在渴的时候喝水,水是甜甜的”。同学甲问:“你们看到了小黑点,还敢尝?”答:“不是我尝的,是我们组的王××尝的。”王××答:“是我尝的,不过我只是尝了一口。”同学乙问:“你们看到了小黑点,我们的水都是老师从纯净水桶里倒出来的,我们怎么没有看到呢?”答:“这是我们组的观察,确实有小黑点,不信你到我们组里去看看。”同学丙问:“我们的水怎么不是甜的。”答:“我是说渴的时候。”丙问“你现在渴了吗?”答:“你怎么知道我现在不渴,我就觉得现在有些渴。”……这是一种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表象活跃但实质松散的研讨方式。

二是来自学生的纠纷。在一个班级里面,肯定会有那么几个学生,由于他们的故意或不经意,从而导致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他们却在下边打瞌睡或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这必然会出现哄堂大笑。有时,碰上几个爱出风头的人,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老师;或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答非所问,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或者与下边同学打闹、嘻笑。这样的不和谐事件也是常常出现的。

三是来自学生的不良习惯。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在比较1号瓶和2号瓶的水哪瓶多的实验中,教师宣布:你们在实验中认为缺少什么材料就到讲台来领取。话音一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各组学生纷纷离开座位去“抢”实验器材,也不管自己组设计的实验需不需要,一并拿了回来,同组成员之间也相互争抢着,一不小心,一只烧杯掉在地上摔破了……。

四是来自学生知识的贫乏。我在奉化一农村学校听一位姓周的老师教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周老师让学生猜猜25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实践知识,沉默了一会,有一学生带头说:“1勺”,接着陆续有学生小心地说:半勺、2勺、3勺……,结果一统计没人说3勺以上的。学生的猜测结果着实出乎教师的预料。

二、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不和谐因素的转化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意料不到的不和谐只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小插曲。只要我们科学的、合理的处理,就能化“不和谐”为“和谐”。这将是课堂教学最难得的动态资源。

1.民主的探究氛围是和谐探究的环境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和谐性的环境基础。在探究过程中一旦出现了不和谐的探究氛围,作为教师要立即冷静思考,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具体可以运用以下的几种策略:

(1)巧给台阶法。在处理课堂不和谐现象时,教师要以保护当事人的积极性、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第一要素。其次,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巧妙果断地将不和谐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旁敲侧击法。上课时发现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不起作用,教师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以个别提醒的方法促使他集中注意力。如果还不见效,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提问,强迫他把注意力转移过来。

(3)淡化搁置法。在探究过程中发生的不和谐现象,教师采取淡化的方法,暂时“搁置”起来,课下处理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彻底解决。

(4)幽默处理法。当探究学习中出现一些恶作剧式的、没有积极作用的不和谐现象,如学生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提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做一些影响别人上课的事时,教师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宽容性处理。

2.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和谐探究的物质基础。

在科学课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是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和谐探究的物质基础。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时又有哪些策略呢?首先,提供的材料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材料产生了好奇心,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摆弄、操作、探究这些材料,进而达到探究的目的。其次,提供的材料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征。心理学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混合思维”阶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复合思维”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探究材料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选择那些常见的、经过组合后能够帮助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性材料。第三,提供的材料在数量和质量上要能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第四,选择的材料应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怎样溶解快的对比实验中,教师选择小块的香皂来做实验,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所吸引,而不是关注它们在水中溶解快慢的问题,这样的材料就值得商榷。

3.现实的探究内容是和谐探究的认知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和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但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探究内容的现实性是保证科学探究和谐性的认知基础。内容的现实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立足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编教材,可以动态生成临时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内容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还要树立处处有资源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利用学校、社区的现有资源对现有教材不断调整和补充,广泛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自然和社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4.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和谐探究的组织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在科学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许多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有的只是思维活跃、反应灵敏的“优等生”的表演舞台,而大部分学生则是组内的“配角”。这种“不和谐”的小组合作显然是无效的合作,将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合作,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契机,如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或是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或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小组合作才是必要的。对于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如讨论式,实验式,对抗式,交互式等等。

5.充足的探究时间是和谐探究的活动基础。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和谐性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流于一种形式。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许多探究活动,学生的时间不够用,这也是造成探究过程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该如何分配课堂40分钟的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可以有哪些策略呢?我认为,一是要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减少老师活动占用的时间。如讲多余的、重复的话的时间,提无效问题的时间,挑选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时间,板书的时间,效率不高的指导时间等等。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时间效率不高的活动形式。如无一例外的一问一答的问题讨论形式;老师处于中心地位、中介地位的交流、讨论形式。三是要提高老师的活动指导水平。如组织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水平;观察判断学生探究活动进程的水平等等。

6.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是和谐探究的精神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曾有一位专家说过:“每个人都是在大拇指上长大的。”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调控者。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在评价时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细心。尤其是弱势群体,教师要用耐心和细心去感受他们,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在激励、信任的目光中去获取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7.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和谐探究的技能基础。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将会逐渐体会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谐进行,教师从学生学习科学的起始阶段就应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后续的探究活动得以和谐进行的技能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原则循序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和谐因素是动态可变的。因此,如何寻得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

[3] 沈明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学教学,2005,(1).

[4]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5]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责任编辑 张桂英】

猜你喜欢
和谐小学科学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