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2009-03-02 02:43何宝群
关键词:情感目标教学活动小学数学

何宝群

摘 要: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迁移功能,让学生对数学活动有亲近感,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推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43-02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然而,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略,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对“情感目标”既无针对性的培养,更无实效性的成果。因此,对“情感目标”的培养刻不容缓。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谈几点看法。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

我们知道,认知对情感有能动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和人为编造、枯燥乏味而又脱离实际的数学题打交道,势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这样才能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生活的实际,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才有亲近感,才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位数和众数”(北师大版教材)时是这样引入的:(课件播放动画,画外音)有一个农村小伙子李强要到城里打工,他看到一家超市在招聘工作人员。招聘公告上写着(课件出示):本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超市联系。(李强想):条件不错嘛,我得去应聘。(画外音)李强被选用了,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很勤奋地干,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满心欢喜准备领工资,没想到工资一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李强想)不是说平均工资有1000元吗?我得去问清楚。他就去找超市领导,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如下)。

李强算了算工作人员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1000元。

师:看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月平均工资1000元能不能反映超市员工每人的月工资?为什么?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到平均数并不一定能反映一组数据内的个别数。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它与数据组内的个别数有什么关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课题。

上述教例中教师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地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有了“应用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二、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到有趣、富有挑战性时,他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下面是“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容器[其中有一般的(不等底等高),也有特殊的(等底等高)]。

师:请各组上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组(包括圆柱和圆锥各一)进行“倒水”实验,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把圆柱容器的水倒入圆锥容器中,三次刚好倒完,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2:我们也有同样的发现,不过我们是把圆锥容器的水倒入到圆柱容器中,倒三次刚好倒满。也可以说是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3:我们采用的方法与他们的相同,但实验结果与他们不同,只要二次就倒满了。

(还有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实验能得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而有的同学却得到不同的结论呢?

生1:可能是实验不够准确。

生2:可能与选择的容器有关。

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又转到探究圆柱与圆锥容器关系当中去了,最终得出了它们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

上面的片断中,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发现”规律的做法,创设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放手让学生操作。教师并没有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学具和操作程序都是开放的,在学生选取容器和倒水等方面均无统一提示和要求,学生在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双基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参与是全面的,积极性也很高,尽管有些学生的结论不同,但正是他们的“不同”为科学结论的得出埋下了伏笔。同时,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习惯也大有裨益。

三、适度设置障碍,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学生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当困难高不可攀时,易气馁、恐惧,而获取知识过于容易则会使他们盲目自满。这些都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每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情感对待困难。有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适度、分层设置障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北师大版教材)时,对这一内容的思维训练可以按学生智力形成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训练(再现性水平)如,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2.变式训练(发现性水平)如,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共计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多少枚?

3.深化训练(发展性水平)如,用载重5吨和3吨的大小卡车一次性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和小卡车各用几辆?

学生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作答。这种对学生练习的弹性安排,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和征服困难的信心。

四、及时引导反思,让学生有学习的上进心

建构是有层次的,既有表层建构的活动,也有深层建构的活动。学生对自己建构行为的监控便属于深层建构活动。监控,有利于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是监控的必要条件,没有反思就没有监控。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尽量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和自我激励的机会。如在解题受阻时,需要及时反思,考虑自己先前猜想和应用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以便及时调整方法,少走弯路;在解题失败时,同样要反思寻找失败的原因,以此为鉴,免蹈覆辙;在解题顺利时,更需要对解题过程再审视、再探索,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寻找其中蕴涵的内在规律,用于指导今后的学习。另外,无论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时还是在反馈作业的练习中,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选择最佳方法,认真分析错误原因。经常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监控意识和反思习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只有发自内心的要求,严格对待才能主动地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达到激励上进的目的。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发现优点要加以赞扬,对缺点和问题要加以指正,让学生在学习——反思——克服——自我激励中得到真正的意志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情感目标,更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才能达成。

【责任编辑 高洁】

猜你喜欢
情感目标教学活动小学数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浅谈高中政治选修课堂的情感生成策略
三维动态形成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