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葬礼蓝调》的艺术魅力

2009-02-26 08:18邵朝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奥登同性恋爱情诗

关键词:奥登 《葬礼蓝调》 同性恋 爱情诗

摘 要:奥登的爱情诗《葬礼蓝调》自上个世纪90年代广受关注。本文从情感表达方式、意象、音韵、节奏、句式等方面分析《葬礼蓝调》的特色,探索该诗的艺术魅力和奥登爱情诗的特点。

1994年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使英国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诗人W·H·奥登(Wystan Hugh Auden)再度在20世纪末受到关注。影片中引用了奥登的爱情诗《葬礼蓝调》(The Funeral Blues),使英国重新掀起“奥登热”,《告诉我爱情的真谛:奥登诗十首》在当年迅速出版。该片也使中国观众重温了奥登的诗。奥登曾于1938年来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写下了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著名十四行组诗《战争时代》。奥登一直是以英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诗人代言人的身份,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葬礼蓝调》在电影中的引用,使奥登的同性恋者和优秀爱情诗人的身份也广为人知。《葬礼蓝调》全诗如下:

停止所有时钟,切断电话,

用带汁的骨头使狗不再叫唤,

停止钢琴弹奏,在低沉的鼓声中

抬出灵柩,让哀悼者来到。

让飞机在头顶悲旋

在空中画出讯息:他已去世,

将黑纱系于信鸽白颈,

让交警带上黑棉手套。

他曾是我的东,我的南,我的西和北,

我的工作日,我的休息日,

我的正午,我的子夜,我的谈话,我的歌唱;

曾以为爱情可以永久: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星:熄灭每一颗;

包起月亮,拆掉太阳;

倒掉海洋,扫除森林;

因为现在万物都不再有意义。①

《葬礼蓝调》是一首在爱人葬礼上朗诵的悼亡诗。诗歌第一节要求停止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静和声音。时钟必须停止,因为时间在爱人失去的那一刻便不再继续;电话必须切断,因为与外界的交流在爱人去世后已无必要;犬吠声必须停止,因为它已不再能为伤痛的心带来欢愉;钢琴声也必须停止,因为爱人已带走美好的一切,欣赏艺术已是多余。在这样精心安排之后,装有爱人遗体的棺材和哀悼者方才准许出场。“灵枢”和“哀悼者”指明了该诗朗诵的场所和情景。第二节继续烘托肃穆的氛围和叙述者的悲痛。在第一节中很多象征个人与外界进行日常交流的途径,都被消了音,只有低沉的鼓声伴随灵枢和哀悼者的出场而敲响,但在第二节中出现了叙述者所能容忍的另一个声音:飞机的悲旋声。他要借助这两种低鸣声向外界传递出他悲伤的讯息。他还要让周围的一切都回应他的悲伤,因而象征和平、维持公共秩序的信鸽与交警,也必须沉浸在哀悼之中。第三节转而向听众描述他与逝者的关系。前三行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指出逝者的重要性:“他曾是我的东,我的南,我的西和北”,他是“我”的指南针和方向;他是“我的工作日,我的休息日/我的正午,我的子夜”,他是“我”的每一周、每一天、每一刻;他是“我的谈话和歌唱”,左右“我”与外界的交流与心情。第四行“曾以为爱情可以永久:我错了”,是叙述者发自肺腑的悲伤痛,诗歌从此句过渡到对悲痛的继续抒写。第四节进一步描述了叙述者的伤痛,指出爱人逝去,不仅带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还带走了生存的意义,此时宇宙万物都不再重要,只有借助暴力式地拆毁世间万物的愿望,才能表达内心巨大的伤痛。

爱情本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不足为奇,但是像《葬礼蓝调》如此调动世间万物来刻画同性恋爱情的诗篇却较鲜见。《葬礼蓝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宽广,情感流淌

《葬礼蓝调》感情真切,悲痛之情渗透每一字句,这与诗歌的情感处理方式是分不开的。全诗先用消除各种动静和声音,间接抒写个人的悲伤,从地上到天空如此宽广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情绪渲染,从动物到天体,从日常用品到高雅艺术,无不受到叙述者情绪的影响。第三节正面抒写逝者对叙述者的重要性,将全诗情绪渐推向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第四节用摧毁宇宙万物来展现失去爱人痛苦心情的愿望,使全诗情绪达到最高点。然而诗歌却在这时戛然而止,其情绪的大起大落令人回味无穷。除此之外,全诗还始终将属于个人的哀悼之情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前两行都大力渲染了个人的内心悲痛,第二节的后两行出现了“鸽子”和“交警”,将之前的个人情思扩展到外部世界;第三节又回到个人世界之中,用方位名词和时间概念,涵盖逝者对叙述者的生活和时间的影响;第四节跳到宇宙世界,然而最后一句“因为现在万物都不再有意义”,又将情感聚集到个人内心,使全诗情感在个人和外部空间内循环流淌,形成一个炽热的情感气流团。

除情感的表达之外,诗中的意象也来自广阔的空间。意象是连接感觉与思想的桥梁,《葬礼蓝调》全方位地调动感官和所有外界事物,借助大量的动觉、视觉、听觉意象,在空间范围内大力展开铺陈。如“停止所有时钟,切断电话”是发生地面的动觉和听觉意象的组合,而“在空中画出讯息:他已去世”则结合了出现在空中的动觉和视觉意象,句中大写的从句“He Is Dead”,是叙述者希望涂写于天空的文字,采用大写一是因为它是书写于空中的讯息,大写以便引起行人的注意;二是因为这是叙述者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说出爱人已去世的消息,大写象征了他吐词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也表达了他的郑重态度。这些意象包含了叙述者的深沉情感,大规模遍布空间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更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音韵优美,声势浩荡

诗歌是音义结合的艺术,奥登很好地利用了语音的象征功能。全诗137个单词中,单音节词有108个,比例高达79%。单音节词的大量运用使诗歌的节奏加快,有助于增强声势。除此之外,该诗还通过大量的爆破音和鼻辅音,围绕叙述者的悲痛心情,不断地发出伤感之声。在全诗171个音节中,有68个音节含有爆破音,有的音节甚至含有多个爆破音。爆破音常用来表达类似于爆发、澎湃、不安、躁动的声音效果,而爆破音的聚集,更增加了瞬间爆发的力度,传达出迅猛释放情感的排山倒海之势。除爆破音之外,诗中鼻辅音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达到55次。鼻辅音模拟了低吟和抽咽声,正如第一、二行中出现的“mourners”和“moaning”两词所表达的意义。鼻辅音的重复,强化了叙述者的悲痛。奥登精心选择了诗歌的音素,全诗的头韵和尾韵也以爆破音和鼻辅音为主。爆破音在前八行的头韵中占到50%,鼻辅音在后八行的头韵中占到66.7%,在尾韵中也占到50%。这些音素的大量重复,不仅具有音乐美,还生动地展示了叙述者失去爱人后的巨大悲痛,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诗歌的音乐性,除表现在音韵上外,还体现在节奏上。《葬礼蓝调》并没有采用传统蓝调的形式。蓝调又称布鲁斯,具有固定的形式,通常是三行一组构成的几个诗节,每个诗节的第二行重复第一行或稍作变化。《葬礼蓝调》放弃了这一形式,采用整齐的四行双韵偶句,传达出肃穆、哀伤的气氛。此诗节奏独出心裁。全诗16行中有3行由四音步构成,7行由五音步构成,6行由六音步构成。五步抑扬格是英语诗歌最常用的格律,与双韵偶句组合成“英雄双韵体”,常用于史诗、爱情诗、哀歌和说理诗中;四音步的“魅力在于它以朴素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②;六音步则适合于庄严的主题③。这三种节奏的组合,有助于表达对爱人朴素而真挚的情意和斩不断的哀思。诗中连接个人情感与外部世界的第7、8、12、13行均为六音步,它们将前面较短音节诗行中所包含的情感,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应和了叙述者不断将自己的内心悲伤和痛苦,扩展到外部世界的尝试。诗中还有四行诗句的节奏处理方式别具一格。第三节的第二、三行均有9个音节,作四音步处理,这两行加快的节奏,表达出因爱人去世后时间不再,故而不必再流连于以往美好的时光的涵义,而且较短音节以较快语速的重复朗诵,传达出更强烈的情感。同样的节奏处理方式出现在全诗的倒数第2、3行,两行分别有11和9个音节,作五音步和四音步处理,两行加速的节奏,恰与叙述者希望采取暴力快速摧毁一切的心情相一致。节奏的安排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艺。

第三节的音韵和节奏在诗中独具一格。该节由两句组成,第一句有多个并列宾语,跨三行,出现了重复多达九次的“my”,这一单词的发音由鼻辅音/m/和合口双元音/ai/组成,发音时先由双唇闭拢的鼻辅音/m/,经开口大、声音响亮的后元音/a/,向舌位高、开口小的前元音/i/滑动,仿若大声哭泣时,声音先由鼻腔爆破而出,再向外界放声哭喊,音高且长,最后双唇收拢,发出愁肠百结的尾音。这个音的重复,模拟了悲恸的声音和状态,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二句中出现了一个冒号,它将该句分隔成两个部分,使“错了”单独成为一个音步,正如叙述者失去爱人之后被孤零零地留在世上一般,这一冒号不仅将以为浪漫会永久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间隔开,还使叙述者的失落和悲痛感突显出来。除此之外,第三节还集合了全诗的三种音步,除上文所指出的第二、三行的四音步之外,第一行是五音步,第四行是六音步。交错的音步,形象地展现了叙述者在失去爱人之后无法找寻到时空秩序的错乱感。《葬礼蓝调》很好地营造了音响效果,恰当地表达了情感,体现了“声音是意义的回声”的魅力。

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葬礼蓝调》的魅力还体现在匠心独运的句式上。全诗句式整齐,除了第三、四节的结句外,通篇都采用排比句式,层层递进,带来强烈的旋律感。而且除了第三节中的四句和第四节的结句之外,该诗共使用了11个祈使句。整齐的祈使句和排比句式,出语有力,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与叙述者的悲痛心情相互渗透,渲染了该诗的独特气氛,使深切的伤痛之情呼之欲出。

第三节除上文指出的在音韵方面突出之外,其句式与前后诗节也不同。该节虽然使用排比结构,但却采用陈述句式,从形式上与其他三节中的祈使句式区分开来。这种句式处理技巧是与该节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吻合的。与前后三节借助外物间接表达情感不同,该节直接叙说了逝者与叙述者的关系。而且该节是全诗情绪的转折点,经它的情绪铺垫之后,诗歌由第一、二节希望借助外界事物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过渡到最后一节暴力式地摧毁宇宙万物的愿望。第三节直接推动诗中情绪的发展,其句式和音韵在全诗中的突出,是其自身的意义和它在全诗的结构上的位置所决定的。

除第三节外,诗中还有一处使用了非祈使句式,即全诗的尾句。这是一个原因状语分句,用之结束全诗作用有二:第一,解释了第四节和全诗中有悖常理的行为;第二,对全诗的情绪进行了总结:该行为六音步,在前面两行的快节奏之后趋于缓慢,而且该行出现在几乎通篇的祈使语气的排比句式之后,它的出现仿若情绪发泄后的筋疲力尽,归于平静。可见诗歌的句式与全诗的情感表达相一致,是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

《葬礼蓝调》感情炽热真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声势和气势方面增强情感效果。该诗的魅力除体现在情感表达、意象、声势、气势方面之外,其词汇的处理方式也不容忽视。该诗语言简单,接近口语,但是最后一个诗节中却出现了玄学式的动宾结构:“熄灭每一颗(星星);/包起月亮,拆掉太阳;/倒掉海洋,扫除森林”,出乎常规的动词名词搭配关系,却恰当地表达了叙述者因为失去爱人而失去生活目的的茫然感,他无法排遣内心的巨大痛苦,只有借助随意对待宇宙万物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悲痛,非常理地对待词语搭配正是他心情的写照。

《葬礼蓝调》形式与主题达到完美的统一,尽管“爱情”一词仅在诗中出现一次,但是读者仍能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意义层面,强烈地感受到逝者与生者之间感人的爱情。奥登是同性恋者,《葬礼蓝调》虽然使用第一人称叙说,但是诗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关于性别的字眼,这使它所表达的情感不仅适用于恋人,还适用于人类其他超越爱情的深厚情感。这是奥登爱情诗的一个主要特色,也是其魅力持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邵朝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诗研究所博士生。

①文中引诗出自Collected Poems (Edward Mendelson ed.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91),第141页,译文为笔者所译。

② 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③ 胡壮麟:《语音模式的全应效果——试论狄伦·托马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第17页。

猜你喜欢
奥登同性恋爱情诗
你怎么写了一本爱情诗
Twopoems on Brueghel’s 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关于爱情诗的写法(外二首)
大帝前生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诗经》里的典型相思心理探析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