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

2009-02-25 06:32
中国德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预设理念

王 苹

本文所说的“五步教学法”包括: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和学生践行五个环节。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一般是指以教材的框题为单位(即每节课撰写一个),将教学的过程用图表展示出来的程序。

撰写教学流程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它应该与教师的备课合二为一。

(一)教学流程基本内容

教学流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案例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探究的问题,形成的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等。流程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具体的学情,具体而准确,有可操作性,并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展示案例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由学生个体展示、学生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师生互动展示,也可以采用口述、幻灯片、播放音乐、观看视频等不同的手段展示。

探究的问题要做到“三贴近”:贴近案例、贴近要形成的理念、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形成的理念是指教材中的基本观点,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来形成。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流程图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流程的撰写过程就是教师预设的过程。科学合理的预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质量与水平。科学合理的预设,还应充满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这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

二、情境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就是情境导入。

以情境导入,学生易于产生角色感、真实感、现实感,进而融入教学的氛围中。

(一)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设计好教学情境的关键是把握五个“什么”,即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设计“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让学生从中思考“什么”问题,要感悟出“什么”道理。情境设计应该以教材要求为立足点,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归宿点。教师设计情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三维”教学目标。

(二)情境设计的具体方法

情境可以是事例情境、问题情境、图表情境、类比情境、音乐情境等。下面以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事例情境、问题情境为例作具体说明。

1.事例情境。设置事例情境,选择事例是关键。教师选择的事例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时代性、思想性,贴近学生,即符合学生情趣,吻合学生经验,接近学生思维,融合学生态度。

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中“增强精神力量”时,我们可以选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中国伞兵五千米高空跳伞舍身为人民,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成龙高唱《生死不离》,让学生从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2.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思考后说,让学生有话想说,让学生主动来说。

《文化生活》教材在理论内容之前,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与问题。那么,教师是照搬教材中的问题,还是另起炉灶重新提出问题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利用教材中设计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哪些作品?读后有何感想?”“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何异同?”

鲁迅和高尔基所处的时代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也具有不朽的价值。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要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在于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度的生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挖掘教材中设计的问题,让问题设计得有层次。

《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变,从这两个镜头来看,你认为鲁迅所说的‘中国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将问题拆分成以下几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脊梁”?你认为还有哪些人也是“中国脊梁”?你认为“中国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第三,整合教材中设计的问题,让问题设计得更紧凑。

《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这些现象的?”教师可以将两组问题整合成以下几个问题:这些现象为什么是“阳光下的阴影”?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两个材料中的现象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三、探究活动

本文所说的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不同情境中,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

(一)如何做好探究活动

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都要明确:

1.探究什么,即明确探究的问题。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适宜学生探究、需要学生探究的,或者说对哪些知识的探究是有价值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

2.为什么探究,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探究不是为了要探究而探究,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探究不能停留于形式上探究,教师不仅要关注探究的过程,而且要关注探究的效果。如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对探究及时做出调整。

3.怎么样探究,即师生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学生应该以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1]此外,探究的方法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及时代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而多种多样。

(二)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需要调整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文化生活》教材中每个框题的内容中都有探究活动,教师既要做到合理使用,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否则教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探究活动中背景材料的使用,在不与教材设置的探究活动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可以用其他材料替换;对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置,建议在体现原问题涉及到的知识要求的前提下,做适当调整。

2.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普遍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因此,开展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调控好课堂的节奏,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能完成教学任务。

3.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一些希望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机会,不能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而 “扼杀”其探究的欲望。

下面以《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例,说明如何来开展探究活动。

四、形成理念

(一)为什么要形成理念

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动后需要形成的理念,又包括每节课需要形成的理念。理念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确的理念,对教师而言,是是否处理好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检验标准之一,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应知、应会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三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理念呈现的方式

理念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框架图、结构图、线索图,也可以是观点综述等。

下面列举几例。

(三)形成理念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如果理念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知识内容,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形成。

2.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形成理念。课堂教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但是在归纳提升探究活动中所蕴含的理念时无从下手。教师应该在预设过程中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而不要越俎代庖。

3.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在形成理念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不要一味按照备课的内容否定学生的观点,或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将学生的观点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对学生是一大鼓励。

五、学生践行

学生践行表现为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学生践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下面对学生践行环节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由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践行可以放在课后完成。但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建议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践行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弘扬,请用民族精神激励灾区的同龄人,写出你最想说的三句话。”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践行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名班级的道德典范,并写出你推荐他的最充分的理由。”

2.践行活动宜小不宜大。教师将每节课的践行活动内容设置得过多、过于复杂,可能会:占用课堂过多的时间,影响课堂其他教学环节的进行;形同虚设,没有时间来完成,匆匆提出活动要求,不了了之;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后时间,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建议教师每节课的践行活动可以设置得小一些,而在每个单元后的践行活动则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内容,设置得稍大一些。

3.让每个学生参与践行。无论设置什么形式的践行活动,建议教师都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不要走过场。

4.及时表扬符合践行要求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践行要求要有监督、检测的方法,如小组推荐、检查落实、课堂巡视等,及时发现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五步教学法”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表述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今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3.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100020】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五步教学法预设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用心处事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英语课堂“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探索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五步教学法在维修电工实训课中的实践研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