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敏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克服,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可能影响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存在的问题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学手段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认识。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课件,忽视整体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盯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
过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中心发生偏移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在课上从头至尾都使用多媒体,而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一些教师甚至纯粹以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和实验,其追求现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错,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不能只管表面形式,而忽略实质性的问题。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媒体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与使用媒体要考虑教育教学的需要任何媒体都有优点与缺点,没有任何一个媒体是万能的媒体。教师在选择与使用的过程中,要清楚地看到媒体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应该选择那种能发挥最好效果的媒体;在需要使用媒体的时候才去使用媒体,并不是说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必须使用媒体。
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
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何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