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芹 曹云鹏 刘兆俊
从中学开始,教师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然而不少学生在面对作文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模式体系。
源于生活,构建实践作文新环境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如高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笔者就充分抓住军事训练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融于军事活动,参与军事活动,充分体验活动特有的魅力;并结合军事训练第一课,写好体会和日记,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从进入高职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受到语文作文教学的熏陶,进入一个全景的语文作文教学新境界。通过军事训练课的锻炼,部分学生的文章在院报上发表,极大地促进了语文作文教学。
发挥语文教学辅助阵地的作用,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作文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刚进入作文状态时,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作文时考虑较多的不是什么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学生写起作文自然会下笔如有神,怎么会无话可说呢?如,笔者结合院报的个别栏目,开展学生独创、原作文章的发表或竞赛,充分利用学院的一切活动和社团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感受自我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实践体会。有时不过多地进行硬性要求,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如学生会、班干部、课代表的指导作用,尝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将带有感情、个性特点、创新、探索与社会有关的内容写出来。在机电一体专业语文写作教学中,一个学期就有10余篇文章在院报、市级报纸上发表,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大大提高,极大地推动了高职专业教学中语文写作水平的普遍提高。
开展交流合作,赋予高职作文以新的内涵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之后,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的作文。小组合作形式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自愿组合。通过交流合作,学生会认识到各自作文的优劣之处,相互取长补短,作文水平自然会大有提高。而且经过交流合作,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能够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开展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长上,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整体提高。现在,学生的作文兴趣小组相当活跃,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文章、报道经常出现在当地主流媒体上,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写作动机
教师要学会评优激励,激发学生新的创作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的“纠缪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关系。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一句鼓励的评语,会使学生重新估价自己的能力与信心。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教师应通过给学生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