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青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独特魅力,培养健康个性的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目标所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呢?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的发展环境。其次,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宽大的胸怀,抛弃传统思维中“师为上,生为下”的不平等意识。某些教师不喜欢他的学生问“怪问题”,不喜欢学生不按他讲的“标准答案”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传统的思维在作怪。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允许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存在。只要学生讲的在理,能自圆其说就行。但是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区分学生个性的健康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及时引导、转变和消灭学生的不良个性,使其健康个性在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并最终积淀下来,成为他们成材的“助动器”。
解放学生的身心,鼓励张扬个性
传统教育观念把全面发展和个性独立发展对立起来,用统一性排斥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服的工具,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心学生的独立人格,造成学生个性的压抑,变得缩手缩脚。现行的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界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允许他们的个性健康丰富多彩地发展和张扬,尽情表现独特之处。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舒畅的情况下,思维活跃,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而这种兴奋的起点,又是唤起动力的源泉。
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荣誉感和被认同感,适当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应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适当的竞争,如手抄报、讨论赛、演讲赛等,充分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如此,才可能使学生在平等的竞争机制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趋势,才可能使有特长的学生的健康个性更加突出,使后进者向前进者转化。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学生只是接受的工具。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活力和个性。现在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目的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动的地位,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僵化性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教师要尊重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自我解读,充分让他们表述个人的感受,允许他们对事物、生活个性化的表述。学生要逐渐养成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自觉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开展有益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张扬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学习语文绝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和学校,生活处处皆语文,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语文知识与课外生活中发生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可以用语文知识来褒扬善行,针砭时弊,可以观察事物的物迁变换,感悟生命的真谛。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对象。只有兴趣的激发,才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才能使语文教学与个性发展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知识修养,而且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掘出他们的独特之处,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出耀眼的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张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工作者要用好因材施教这一宝贵的方法,去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