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奇
摘要: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双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最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
关键词:思维模式;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语用论;文化冲突
随着金砖四国的成功召开和中国不断地参与国际事务,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在国际上已完全得到认可,这就使得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是一件好事,但反过来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肤浅,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附带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问题凭经验、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经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习惯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符合习惯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非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国人,有时套得对,有时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内容”更加重要。如果我们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话语去交流,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本文深刻分析了产生和课堂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难题。
一、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冲突
第一、“我们”与“我”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个人服从集体,互相关心,因此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的基督教所崇拜的是个体,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讲的是人生来平等,天赋人权,他们讲的是人权。人的文化背景是基于“我”之上的,“我”是个个体概念,进而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暴露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第二,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为了礼貌往往比预定的时间要早到几小时,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第三,客套语方面的冲突,群体取向和关系取向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大特点,为此人们经常“拉关系”,“套近乎”,“好面子”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好面子”,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贬低自己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夸大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谦虚,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太虚伪,不诚实。
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差异
其一,在和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语音语调不正确,语法有错误或词汇量不足均有可能导致双方的误解或出现交际停顿。然而。发音正确,懂得语法并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之后,非本族语者在同本族语者交流时仍然会产生“文化”障碍:要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么对对方的反应话题缺乏理解:要么说话口气过于肯定或是显得盛气凌人等。这些行为往往被本族语者视为没有修养的表现,或者被当成对人格的有意冒犯和侮辱。从而引起误解甚至仇恨,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家认为,要出色地完成交际任务,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除了必须掌握语言形式的语音、句法、语义的内在规律外,还需要了解言语交际原则,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能对话语作出正确无误的理解。其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衡量别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片面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从经验出发,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集体信条。其三,价值观取向不同。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提倡什么行为,不提倡什么行为。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和善与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自然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三、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影响
大学授课教师要用新思维、新观念来教学。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多向学生讲授一些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多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问,因此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互联网电影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第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