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和”论

2009-02-20 05:12萧鲁阳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墨学墨子和谐

萧鲁阳

摘 要:墨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和谐体系。墨家和谐思想,建立在发展经济,分财共义的基础上,他的理论基础是兼爱,实现的关键在正长。墨家和谐思想直接启动了历史上大同思想的诞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墨子;墨学;和谐

中图分类号:B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1—0135—06

墨家和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墨家和论,指墨子书中直接提到“和”字之处,包括和合、和调、调和等在内,一共21处。它所涉及的,有肌肤之和,弟兄之和,吏民之和,音声之和,还有阴阳之和,万民之和。而广义的墨家之和,则贯穿于全部墨论之中,墨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和谐体系。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的墨家和论。容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为幸。

一、和谐的基础是富民

墨子理想社会的实现,是“形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有了这个基础,天下“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①。这个论断,十分重要,说明墨家的和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就是人民小康,国家富足,政治清明。没有这个前提,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便无从谈起。墨子不是“贫穷社会主义”的提倡者。在这一点上,墨子和孔子不同。孔夫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很明显,孔子很重视安定,他认为不安定比贫穷更可怕。他虽然提到了“均无贫,和无寡”,但这是建立在贫穷基础之上的,缺乏积极创业的意识。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一段日子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可是治安状况良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否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呢?固深疑之。

墨家重视物质生产,强本节用,他认为,领导者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③。墨子的天下,与今天所说的人民,几乎是同意语。他认识到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生产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生产实践活动。“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异者也”,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它们的羽毛就是衣服,水草就是饮食,“雄不耕稼树艺,雌不纺织绩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④可是人类不同,人类是需要劳动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⑤。赖即仰赖,依赖。

墨家不是一般地主张生产,而是强调人们要敬业,即“强力从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努力生产。当然墨子所说的从事涉及方面极广,不只局限于生产劳动,还包括各种脑力劳动,所以墨子的强力从事,还有积极工作的意思在内。墨子把劳动看作分内之事。对于消极怠工,不劳而获者,墨子主张给予处罚和谴责,即所谓“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⑥。

墨子主张:“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⑦,简单言之,就是各尽所能。各尽其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所能,各从事其所能,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空想社会主义者付立叶提出各尽所能的观点在公元1800年之后,墨子提出各从事其所能的命题是在公元前5世纪,二者所代表的民智的开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差距是如此之大,也足以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了。而且,直到今天,“各尽其所能”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重要的同时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墨子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五谷是“民之所仰也”,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是对的。有粮无粮,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食者,国之宝也”,“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⑧就是今天,粮食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圣人主张,“使民以时”⑨,墨子也主张“财不足则反之时”,“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⑩,说的都是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农业生产是主业,所以墨子主张把大量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11)。他担心非农业生产人口太多,“一人耕而九人处”(12),引发社会问题。

墨子重视人口生产,他反对杀戮,强调增加人口,特别注意婚令人口的性别比,他尖锐地批评,宫墙之内女子“多拘无夫”,而社会上的不少男子,不可避免地成了光棍汉,男女失时,人口减少,墨子将之称之为“寡人之道”。

墨子认为,“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13)。夫妇之爱,男女之情,是天经地义,任你权倾天下,权盖天下,也无法改变,“虽至圣不能更也”(14)。墨子特别强调,“夫妇节而天地和”(15),这个提法真叫空前绝后。墨子所说“夫妇节”的“节”,不是指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而是说统治者姬妾成群,伤了人和,也就伤了天和。

在强调强力从事,努力生产,努力工作的同时,墨家特别强调节用,反对高消费,所限制的是统治者的奢华,所维护的是人民的利益,所有的衣食住行,车马用度,都是奉给民用则止。只有“用财节”,“自养俭”,才能“民富国治”(16)。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17),这高度真的无以复加了。只有毛泽东所说的“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才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墨家主张,天下财富,应由天下人共享。墨子说过作人的道德,是“富则见义”,“据财而不能分人者,不足为友”。(18)墨子分财共义,有两个层次,“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19),说的是各级正长。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20)。说的是人民大众。安生生就是安生,就是安居乐业,就是和谐。重用生字,是为了凑成偶数,文字和谐。

墨子主张分财共义,国家财富由天下人共之,无疑是好道德,然而墨家手中无权,无法将理想付诸实现,只能乞灵于上天和鬼神,“多财而不以分贫”(21),那会引发严重的不祥。

总之,墨家的和谐理念,建立在经济发展,物资富足的基础之上。墨家主张强本节用,重视农业,关注粮食安全,关注人口生产,关怀婚龄青年性别比问题,都有其重要意义。特别是他的有力以助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让天下人共享国家财富,使广大人民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更是直接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相联系。这些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和传统和谐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如果我们不苛求古人的话,那么,应该承认,这是有很高历史文献和思想价值的。

二、和谐的理论指导是兼爱

近年,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引发了方方面面的探讨。谈论兼爱和和谐最多的墨家,自然是首当其冲。墨家学说,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同时又是和谐理念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所以墨家哲学同时又是和谐哲学。

兼爱在墨家政治学说和伦理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墨家和谐思想的理论指导是兼爱。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一大特征,而且是主要特征之一。兼爱思想在墨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有“十论”中其他九论所无法比拟者。孟子攻击墨家不遗余力,却也不得不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由爱出发,牺牲自我,为天下谋。墨家的和谐或和论,是从兼爱生发出来的。

差异就是矛盾,是现代哲学说法。古人表述,还要尖锐得多。古人认为,黑白生是非,是非生吉凶。黑白就是差异,就是矛盾,古人重视微小的差异,较今人还有过之。所以,非常重视,见微而知著。至于说到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恐怕得另当别论。墨家所说的兼爱,是感情上的平等,思想上的平等,这在到处充满矛盾的阶级社会里,显得非常的可贵。这是超越同时代人数千年的光辉思想。

墨家之所以提出兼爱,即无差别的爱,无等级的爱,平等的爱,是针对儒家的。儒家说“仁者爱人”,可是又说“亲亲有术,尊贤有等”(22)。王引之说,这个“术”与“杀”字通。按:“杀”不是击杀,而是收杀,即越来越小,递减的意思。墨家兼爱,是普遍的爱,是“远施周遍”(23)。《墨经》中说:“无穷不害兼”(24),这个无穷,应是时间的无穷,人的无穷,空间的无穷。墨家兼爱,“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爱尚世与后世一若今之世”(25),他是惠及当代,恩被后世,还惠及前人,泽及枯骨了,这才是真正的博爱呢。虽然如此,墨子还意有所不足。什么不足呢?就是不及上天。“天之爱人也,博于圣王之爱人也”(26),墨家法天,兼爱是天道,和谐当然也是天经地义了。

墨家的兼爱与利人相连,利人是兼爱题中应有之意。所以,一说到仁爱,它是儒家的概念;而一说到爱利,那就是墨家的范畴。墨家的兼爱是爱与利的统一,而儒家的义与利则是相对立,相背离的。《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7),孟子说“何必曰利”(28),对中国思想影响很大。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曾经有过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年代,不能说不是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墨子《大取》“圣人有爱而无利”(29),指的是儒家的话,而“无爱不利”,才是“子墨子之言”(30)。《墨子》说“义,利也”(31)。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义,利也”在当代的经典表述。

兼爱反对“亏人自利”(32),它是正确处理父子兄弟君臣人际国际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就是墨子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33)若用现代人的眼光概括,这段话可以叫做“三视三若”,这“三视三若”,是对普天之下从天子诸侯王公大人到所有士庶臣民说的。并不是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只是天子诸侯的事,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是低层细民的事。墨子把它运用到了上上下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三视三若”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有《墨子·兼爱上》篇为证。《兼爱上》说,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包括父兄与君上,也包括子弟和臣下,还包括平民百姓人与人之间。当君臣父子兄弟国家诸侯间都视人若己,那就会呈现国不相攻,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都能孝慈的“天下治”的和谐局面。对此,墨家还有一个标准,姑且称之为“五不”吧,就是墨子说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34)墨家“五不”,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又是处理政治势力之间关系的社会标准,同时还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事准则。虽然墨子这个“五不”在他那个时代无法实现,但它毕竟代表了人类的理想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以非常之可贵。

墨家兼爱,有互利性,先人后己。儒家是“推己及人”,是先己后人。孔子“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35),是以己为中心。若论思想境界,当然还是墨家更高。

兼爱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地位十分尊崇。尚同的君,叫做“兼君”;尚贤的士,是所谓“兼士”。墨家以天为最高权威,而天是“兼天下而有之,撽遂万物而利之”(36),上天乃兼爱之化身。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墨家兼爱,有道德,有理想,有境界,有更多的人性关怀,有实际的物质利益,有具体的实际操作。儒家仁爱,更多的是理想道德的提升和修养的提高。墨家代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没有脱离贫困者的利益,所以他要兼相爱,交相利,内含许多生活层面的东西,有劳动人民的相互救助行动在内。儒家所代表的是衣食无忧者的利益,所以要求人们安贫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生活条件之上的。

兼爱是墨家伦理规范,又是政治手段,还是墨家和谐理念的理论基础。他的应用,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几无不可。有人说,毛泽东时代的“劳资两利”,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以及现在的构建和谐,“互利双赢”,都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当代实践,然也否也?我不能知。我所知者,墨家思想是和谐体系,而其理论指导,就是兼爱。

三、天下之和责在正长

墨子有“天地和”的概念,还有“天下和”的范畴:“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适、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37)在墨子书中,由于社会是否和谐,天下是否安定,很大程度上系于正长,所以墨家对待各级正长,要求极为严格。

各级正长是人民之子。早于墨子的老子、孔子的书中,没有人民这个范畴。管子书中倒是有人民二字,但管子书晚出,不足为据。墨子书中人民这个范畴出现20余次,大体有人口、人类和被统治者三重含义。从历史上看,人民范畴的知识产权,理应属于墨子。

《诗》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38),可见统治者以民之父母自居,这来源也甚古老了。但是墨家不一样,墨子是把人民作为父母的,墨子说:“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譬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39)他要各级正长为天下人民考虑,不遗余力,不遗余智,不遗余财,做人民的儿子。这对于“民之父母”的提法,是一个革命。而到了现当代,还有人以父母官自命,当然是历史的倒退了。

各级正长要强听治,就是勤政。墨子主张,人人都要劳动,脑力劳动是劳动,体力劳动也是劳动,强听治和强从事,都是从事。

从事就是工作,就是干事,就是生产劳动,就是治理国家的活动。在墨子笔下,体力劳动是从事,脑力劳动也是从事。在墨子的理念中,庶人要竭力从事,士要竭力从事,将军要竭力从事,三公诸侯也得竭力从事。也就是说,普通人群要勤劳,有一官半职的人,人人要勤政,天子也不例外,上天鬼神在看着你呢。

墨子有“天下分事”的概念。他把“天下分事”,运用到方方面面:早朝晚退,审理案件,处理政务,是王公大人的分事;竭忠尽智,治理官府,长取财赋,充实仓禀府库,是士人君子的分事;早出晚归,耕稼树艺,多打粮食,是农夫的分事;起早睡晚,纺织绩纴,是她的分事。墨家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分事之说,意旨深远!

是背禄向义,还是背义向禄?

孟子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0)很明显,他与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41)有联系,但是与墨子更有联系。孟子用“万钟”,那是很高的俸禄,是直接从墨家弟子仕于卫时原说给“千盆”结果只给了五百盆的故事来的。墨子批评那个弟子离开卫国是嫌待遇低下。墨家另有一个弟子高石子仕于卫,三朝必进言,而言无行者,于是就离开卫国,回到墨子处,墨子肯定,这是背禄向义。

孟子说“万钟”,万钟者,高薪也;陶渊明说五斗,五头者,低俸也。北宋的范仲淹,有两句诗,说是“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可见第一位的是道义,而不是薪给。人是应该有精神、有操守的。

有段时间,讨论高薪养廉,很热闹了一阵。至于高薪能不能真的养廉,到底还是个问号。掌控公共资源者,近水楼台,捷足先登,还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同时不断揭出惊天弊案,更是触目惊心。

贪腐古称贪墨,又叫苞苴,也是由来已久。“苞苴有昔所未有之物,故吾民罹昔所未有之害。苞苴有不可胜穷之费,故吾民有不可胜穷之忧。”(42)此诚所谓,腐败有多大,人民所受的损害就有多大。影响和谐社会之构建者,莫此为甚。有足财而无足心,向为墨家所不齿。

墨家自苦为极,反对吃喝无度。墨子认为,财富虚于待客,是国之大患。墨子并不一般地反对宴请接待,他说,如果出现了“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43)的现象,那么这个国家离国将不国也就不远了。与这句话紧密相连的下一句是“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44),那么这个国家更是非立亡不可。墨子认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45),是国家的大患。

“虚于待客”的“虚”,就是虚耗的虚。说的是国家财富都被吃掉了。食前方丈,墨家所恶。“食前方丈”最早见于《孟子》,其实孟子是在用典,这个典故就在《墨子·辞过》篇。墨子时代,统治阶级生活浮华泰奢,“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46)。上者不堪其乐,下者不堪其死,贫富不均,马上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墨子是从下层劳苦人民的视角看问题的。

至于墨家团队内部,同门之间,那也是省吃俭用。耕柱是墨子门下优秀弟子,有千里马之目,受墨子推荐,到楚国做官,二三子过之,就是墨子派人去考察,耕柱“食之三升,客之不厚”(47)。

为什么“食之三升”就是“客之不厚”?原来这不是正常的吃粮标准,而是城守作战最困难的时候,即“救死之时”勒紧腰带,拼死作战,这才叫自苦为极。那时正常的口粮标准是多少呢?是一斗。

墨家不在吃喝上下功夫,只在发展上做文章,精神高尚,足堪嘉许。

墨家主张,凡是增加了支出,就是消耗了人民的银子,就得办成事情。否则,就是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墨子说:“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48)。这是墨家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墨子这句话,在墨子书中一共出现三次,可见其强调之殷。今天的时代,较之墨子时代,进步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各种费用,比如什么乱收费,乱罚款,请客吃饭,参观考察,五花八门,令人头晕目眩,可是用墨子“诸加费”一语以蔽之,也足够了。

改革要深入,开放要扩大,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和谐,四者之间,有结合部,结合部的所在,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墨子所说的“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其核心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这是值得当今廉正文化、纠风文化、和谐文化深入探讨的课题。

墨子早在2400年以前就指出,一天下之和,责在各级正长。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干部,造就和谐干部,也是当务之急。

四、和谐胜境,世界大同

从构建和谐社会起,进而有和谐世界之说。什么是和谐世界?笔者认为,就是大同世界。而大同世界的理想,从本源上说,是起于墨家的。

儒家有关于大同的经典叙述,见于《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尚同的范畴,出于墨家;大同的范畴,出于儒家。不过,大同这个范畴,不是凭空来的,显然,它是受尚同概念启发而来。

对于墨家的尚贤、尚同,毛泽东有所评价。毛泽东认为,对待干部,主要是靠教育和社会实践,而不是实行什么尚贤尚同。而对于大同的理念,毛泽东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经过他本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成为“一种可能”。而在此以前,“没有也不可能”有人“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49)现在的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与毛泽东关于大同世界的思想一脉相承。

关于《礼记·礼运篇》成书时代,学术界有不同说法。笔者的看法是,《礼运》关于“大同”的一段话,决非孔子所说,也不是子游的话,虽然这段话同时还见于《孔子家语》。他不是出于子游一派,只能出于孟子以后,而且时代会更晚,这从他的内容和文字风格,可以看出来。

南宋的吕祖谦,在给朱熹的书信中,正确地指出《礼运》大同是墨氏之论,可他并没有展开论述,详为论证。这也难怪。要知他写书的对象是谁?是朱熹,过去说是大儒,今天说是大文献学家,才不世出,读人间未见书,读人间已见书,与这样的大家论学,原本不须那么具体而微的。

近人马非白、蒙文通等,有《礼运》大同说与墨子书义多符,语句亦不甚远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墨家尚贤,“选贤与能”是从墨家来。《礼运》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下,紧接选贤与能,后世儒家解释,常将其与选拔天下最高负责人及禅让制度相联系,所谓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英才处万乘,高勳御四海,大庇黎元,光宪宅区,就是公天下,否则就是私天下。不论才与不才,贤与不肖,传诸子孙,就是私天下。这种思想,反映了人们追求民主政治的朦胧意识,在大道之行,选贤与能的理解上,占有优势地位。然而尽管如此,选拔各级贤能官员,仍然是人们的正常理解。所以,选贤与能出于墨家,当无可疑。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语出孟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0),《礼运》是变化孟子之语而用之。可是,且莫忘记,孟子的话是出于《墨子》的《兼爱篇》。墨子有“交孝”的说法,而且主张先人后己。孟子是从墨子来的,只是主张先己后人。《礼运》用孟子的话,不分先后。但论其源,都与墨家的《兼爱》有关。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幼吾幼”之后还有三句话,很有意思。一句是“可运于掌”(51),即推己及人,天下归心。一句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52),说的大养其宠物和动物保护,但有相当部分人民没有脱贫,啼饥号寒。还有一句是“挟太山以超北海”(53),这是从墨子《兼爱中》篇的“挈太山而越河济”(54)而来。所以,孟子的话是从墨子来的。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体上也是从墨子来的。墨子《兼爱中》说:“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55)试比较二者,《礼运》所说,只是文字更加整齐和文雅,而他的基本部分自墨家来,实无可疑。

“男有分,女有归”。注家以男有分的“分”为职分,那是注错了。这里的男女,指下层劳动人民。这个分,在墨子书里叫分事。在墨子故里河南鲁山,现在还保存着这种用法,叫做应分。在墨子笔下,男有分,女也有分。男有分,就是耕稼树艺,就是“壮有为”。女子出嫁叫归,《诗》说“之子于归,宜其室家”(56),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墨子重视人口生产,主张适时婚嫁。墨子又主张男女平等,男有分,女也有分。女子的分事就是纺织绩纴。《礼运》不主张妇女从事劳动,把妇女只看做生育机器。在意识形态和识见上比墨子低,显然,其社会地位比墨子高,时代较墨子为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墨子“有财以分人”的翻版;“力恶其不出于己也,不必为己”,则是墨子“有力以助人”的紬译。只不过,一为白话,一为雅言,墨子是散文,礼运用偶文,可见二者只有文野之分,先后之别。并无实质的不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宋人卫諟《礼记集说》谓:“所讲者诚信,所修者和睦,有能必位,乱贼何起”(57),其说迂远,隔靴搔痒。实际上《礼运》的话出自《墨子》的《兼爱上》篇: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谁贼?故盗贼无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国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无有。

甚至《礼运》的作者在结束语上也与墨家相一致。墨子说“若此,则天下治”(58),《礼运》说“是谓大同”。所以,《礼运》的作者,相当熟悉墨子著作和墨子思想,用雅言概括升华改造墨子,成为不朽的传世新作。

墨家的兼爱,直接启动了大同思想的诞生;和谐世界的提出,更是找到了实现大同世界的坦途。甚可喜者,是中华民族对和谐世界已进入运作阶段,此诚天下幸事。对此,只有“任重道远”四字,差可表达。

古代思想家,没有一个像墨子这样重视并系统地论述和谐思想,全部墨家论述,处处贯穿着和谐思想。墨家和谐思想,建立在发展经济、分财共义的基础上,他的理论基础是兼爱,实现的关键在正长。墨家和谐思想直接启动了历史上大同思想的诞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能够提出和谐世界,并且进入可运作阶段,是要能力和实力的,因此这是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史上的盛事和幸事。

注释

①(36)《墨子·天志中》。

②《论语·季氏》。

③(39)《墨子·节葬下》。

④⑤《墨子·非乐上》。

⑥《墨子·尚同下》。

⑦(48)《墨子·节用中》。

⑧⑩(11)(45)《墨子·七患》。

⑨《论语·学而》。

(12)《墨子·贵义》。

(13)(14)(15)(16)(17)《墨子·辞过》。

(18)《墨子·修身》。

(19)《墨子·尚贤中》。

(20)《墨子·尚贤下》。

(21)《墨子·鲁问》。

(22)(23)《墨子·非儒下》。

(24)《墨子·经下》。

(25)(26)(29)(30)《墨子·大取》。

(27)《论语·里仁》

(28)(50)(51)(52)(53)《孟子·梁惠王上》。

(31)《墨子·经上》。

(32)《墨子·非攻上》。

(33)(34)(54)(55)《墨子·兼爱中》。

(35)《论语·雍也》。

(37)《墨子·尚贤下》。

(38)《诗·小雅·南山有台》。

(40)《孟子·告子上》。

(41)《论语·述而》。

(42)《宋史》卷四百一十。

(43)(44)《墨子·非命上》。

(46)《墨子·辞过》。

(47)《墨子·耕柱》。

(4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6)《诗·周南·桃夭》。

(57)卫諟:《礼记集说》。

(58)《墨子·兼爱上》。

责任编辑:涵 含

猜你喜欢
墨学墨子和谐
近代墨学复兴之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中国墨学史构成分析及启示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医学与墨学的对话——墨者人文关怀的当代展现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