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治学发展30年

2009-02-20 05:12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政治学学科建设

孙 爽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在挫折和困境中奋起。中国政治学在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留下了不少历史遗憾。回顾政治学已然取得的不菲成绩,对激励同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政治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反思政治学留下的不足、空缺,是保证政治学健康顺利发展之必需。总之,全面总结政治学发展的成绩、经验和不足,有利于指导中国政治学稳健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政治学;学科建设;政治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1—0007—04

改革开放30年,几乎与之同生的现代意义的中国政治学也相伴走过了将近30个风雨征程。在政治学的“而立”之年,它终于也具有了相对较完备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所提供的理论指导与服务,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宝库所增加的崭新财富,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不懈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它已然的成就以及焕发的勃勃生机更显示了它将来继续发展所迸发出的强劲生命力。在肯定政治学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多种问题和未填补的历史遗憾、空缺也相伴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结政治学发展的不足相对于回顾政治学已取得的成就而言,对找准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坚定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政治学学科恢复重建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①以来,短短的30年时间,中国政治学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抵制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内的诸多腐朽思潮的侵袭,维护中国政治学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政治学会创建伊始,张友渔先生就曾经指出:“我们研究政治学是为了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要建立并加以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政治。这要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②多年来政治学界秉承这样的指导性原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更加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导地位。

第二,政治学的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在政治学重建史上享有“救世主”的核心重要地位——它使一个几乎一度被置于死地的重要科学领域获得了重生。“在中国,‘政治终于成为了可以研究的领域。”③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政治学的学科门类已基本齐备,其中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就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七个二级学科。随着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学研究的深入,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也日益涌现,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新的学科增长点也在逐步形成。

第三,政治学的研究机构日益完善,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机构、人才是政治学发展所必需的硬件条件。继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之后,安徽、山西、上海、黑龙江、四川、河南、天津、北京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的政治学会纷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政治学研究所也相继建立,高等院校也都纷纷设立了与政治学相关的专业院系。从1981年开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率先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又开始招收第一批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已广泛普及政治学专业的院校每年都会输送出大批青年学子和研究人员,这些源源不断的新兴人才和后备力量给政治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政治学的基础理论日益完善,基础研究不断深化。30年来,我国政治学“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阐释和论述开始从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的樊篱中解脱出来,把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当作学科发展的推动力”④,发掘、整理和阐述了诸如国家、政党、权利、民主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内涵体系,并将上述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利益、政治生活、政治文明等研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此外,政治学的基础研究也日趋深化,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分量的成果。

第五,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日益丰富。我国政治学在坚持历史——逻辑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传统定性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上,开始逐步融合现代政治学方法论,试图将社会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心理学分析方法,政治系统分析、沟通分析、实证测量等分析方法“西学东渐”、为我所用。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过程研究方法的引入将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⑤,实现了应然、静态的制度研究到实然、动态的过程研究的突破。诚然,尽管我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能够高水平地灵活运用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尚不太多,但“开始”引用毕竟是一个很好的表征。

第六,应用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理论指导实践,政治学者开始积极地参与各级政府的对策研究,更多地承担党政职能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决策咨询系统的重要成员。从双向互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实践经验又进一步促进了政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政治学发展中存在的历史遗憾和现实空缺

政治学自恢复以来,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勃勃生机,为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但是,“优点即缺点”,政治学的快速发展本身也孕育了政治学的困境。

第一,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无可否认,这与当代中国政治学诞生的时代背景逼迫它大踏步前进,要求它“没学会走就先学会跑”有关。政治学很多相关基础研究至今仍旧停留在对西方政治学的一知半解中,或者还徘徊在其他社会科学之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政治学教材“西主中附”⑥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第二,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国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仍不十分清晰。首先,“大领域”与“小学科”的矛盾亟待解决。“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与‘政治是并立的;同理,在学科序列上,‘政治学与‘经济学也应当是并立的。”⑦然而,具有和法学、经济学同等重要地位和独立研究领域的政治学至今仍被列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不管是从学术领域还是从实践领域分析,无法和政治学“分家”的“公共行政”专业在我国“居然被划分在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这与各国通行的“不分家”实践也是相悖的;在政治学下属的七个二级学科中“竟然没有‘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的位置,大体上能够代替它们的是实际上涵盖面非常狭小的‘中外政治制度”⑧。这显然不利于政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政治学仍然被泛化。“政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的地位还没有被认知和确立。显然,“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两个有着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放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会更合适。

第三,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肤浅”,没有显示出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优越性。大量的政治学研究人员对现代政治学方法的运用少而浅,对研究方法的创新重视不够,政治学研究大多还仅局限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人文化”色彩直接导致了学术交流中大家各自为战,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难以形成,社会科学所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去伪存真”实难达到。其实,早在中国政治学会成立之际,钱端升教授就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著,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⑨。因此,就政治学研究目前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而言,政治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四,缺乏“问题”意识。理论创新的形成与对“问题”的关注是成正比的。“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思想者对所处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并积极思考的结果。”⑩因此,实现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从目前政治学研究的现状来看,这种“问题”意识还不够强烈,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发现敏锐度还不够高,其他学科在这些方面做得比政治学要好。不可否认,这与当代中国

政治学学科起步较晚、发展稚嫩也不无关系。

三、政治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四个坚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学在困境和挫折中奋起。在飞速发展的30年中,中国政治学取得了期盼已久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填补的空缺。因此,全面地总结政治学发展的经验,对政治学学科的科学定位和稳健发展,对填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学术观点的多样化。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学术观点的多样化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政治学史上一贯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正是在实践中坚持了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够成功解决政治、政治学内涵的争论,理清对政治学理论体系、政治学对象的思考,肃清新近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回潮等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们还要促进学术观点的多元化,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民主、平等、活跃的学术环境。我国目前的政治学还没有明显的流派分化,不同观点的争鸣也不充分,这些都是学术繁荣不足、发展不足的表现。我们必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之间进行切磋,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平心静气的对话,以促进学术的繁荣和进步。

第二,坚持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政治学的科学性是指政治学以研究客观规律为主旨。它要求政治学有自己独有的一套理论,要求政治学者在研究活动中要具有科学的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政治学之所以对科学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是因为政治学具有相比其他学科更直接的实践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地提出各种社会政治问题,这为我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政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使得政治学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因此,我们要坚持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促进我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更好发展。

第三,坚持政治学研究中规范方法和经验方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政治学研究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历史研究、制度机构描述、规范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等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相对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而言,科学性略显不足。我国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这是繁荣我国政治学不得不做而且是比较紧迫的一件事。

第四,坚持政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尤其要努力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政治学的本土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政治学能够正确地描述并科学地解释我国的社会政治现实,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规律,预测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前景,从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其标识就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11)。政治学的国际化不仅指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指学术本身研究价值的国际化。政治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过程,是我国政治学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政治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日趋紧迫,我国政治学界应加快步伐,把本土化研究和国际化研究结合起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术推向世界,实现中国和世界政治学学术的共赢。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学必须能够正确描述并科学解释中国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同时能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规律,预测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前景。只有这种不断发展的政治学,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中,发挥它应有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

②张友渔:《张友渔文选》(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③朱光磊:《政治学概要》(第2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④杨海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⑤过程研究方法的引入最早体现在朱光磊教授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1997年第1版)一书中,朱教授开创了国内以“过程方法”研究中国政府和政治实际运作的先河。

⑥奚广庆:《关于建设中国政治学学科的一些看法》,《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⑦⑧朱光磊:《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两大尴尬和两大转变》,《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⑨转引自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⑩王邦佐:《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1)洋龙、韩旭:《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光磊.政治学概要(第2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张友渔.张友渔文选(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曹沛霖.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1,(2):13—16.

[6]金太军.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探索,1999,(2):47—66页.

[7]林尚立.相互给予: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中国政治学30年发展中的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2008,(5):67—72.

[8]王惠岩.回顾与展望: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7):27—35.

[9]王邦佐.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理论创新[J].政治学研究,2001,(1):10—12.

[10]王一程.当代中国的政治学与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5,(4):1—5.

[11]奚广庆.关于建设中国政治学学科的一些看法[J].宁夏党校学报,2006,(5):86—90.

[12]尹钛.“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2):69—72.

[13]杨海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1,(4):19—28.

[14]杨海蛟,亓光.中国政治学30年[J].山东社会科学,2008,(7):19—31.

[15]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的进程——一个评论性的观察[J].学术月刊,2007,(11):5—11.

[16]洋龙,韩旭.迈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政治学研究,1998,(1):1—10.

[17]郁建兴.政治学发展的自我反思与中国政治学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5):16—23.

[18]赵宝煦.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J].东南学术,2000,(2):39—44.

责任编辑:浩 淼

猜你喜欢
政治学学科建设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政治学视野下的环境信访问题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政治学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