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桥梁,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即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锻炼。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注重师生的交往互动。
一、新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作为教育目标是一种全新提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怎样实现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对此人们困惑颇多,甚至有一些人反对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的提法,认为“过程与方法”只能属于“走路”、“过桥”、“乘车”,是一种“行为”,不是“目的地”和具体目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容易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抓住“过程与方法”,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的落实。把“过程”列为教育目标,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做到在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中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中,方法目标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而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发展能力,获得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因此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二是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
二、新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强化并满足学生独立的愿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进行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和任务,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设计和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来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避免不加区别地运用。同时要注意变革教学方式不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一味否定,也不是对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的学习方式的盲目运用,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将二者恰当的融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一味求新便会流于空泛,成为形式主义,而一味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键是寻找“传统教学”同“现代教学”的平衡点,进行合理设计。
(二)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重视学生探索并获得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考察”、“探究”,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活动中表现为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操作,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思考、探索过程。为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如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求异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为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即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环境,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支持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四)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和完成的。一方面以教材作为主要材料的教学过程需要预设并完成课程目标,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目标。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决定了教学目标是生成的。由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非预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预先设想和安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真实教学过程的变化因素。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因素,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主动程度才是内在的力量,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超出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压抑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按教师设计好的轨道运行,使教学丧失了创造性。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习是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应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预设性与非预设性有机融合,在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注重师生的交往互动
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交往就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是走进学生生命世界的关怀。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感悟、思考和体认,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思想上要树立“双主体”的师生观,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师生间应是彼此心灵、精神的相遇与相通,彼此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注重情感投资,让关怀成为师生情感的纽带,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秀敏,李世改.“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Z1.
[2]厉复东.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廖晓翔.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J].教育导刊,2005(5).
[4] 于世华,秦纪兰. 预设性与非预设性相融合的教学目标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4).
[5]黄根初.抓住过程与方法 落实好三维目标[J].上海中学数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