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永
【摘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大面积开展的航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又为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基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 键 词】生命教育;基本现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09-03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美化人的生命,让教育回归本真,使人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升华。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时间短暂、经验不足、问题颇多,应该及时分析现状、探究原因,以求生命教育更好地开展。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国家层面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从而开启了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大面积开展的航程。目前,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教育部在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就有“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有“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有“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二)地方层面
2004年11月22日《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下发。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于2004年12月22日下午在沈阳启动。
2005年6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6年6月27日上海市确立了36所“生命教育试点学校”。
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育教育论坛。2006年12月,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建成。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
2006年3月,重庆市将生命与安全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学计划。
2006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将“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
2006年8月,我国第一个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天津市永安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研究所在天津市成立。2008年2月,天津市启建首座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人文纪念公园。
2006年9月,《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出台,常州市在江苏省内率先启动“生命教育”。
2007年8月,深圳市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
2007年12月,青岛市小学生命教育进入课堂。
2008年3月,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2008年11月,长春市生命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
2008年11月,全国首个生命教育实训基地在成都落成。
(三)学校层面
1.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广泛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以来,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都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一时间生命教育成为中小学校研究和开展的热点。
2.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自发性。到目前,除个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统筹规划外,大多数省市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都处在自发状态。这些学校都表现为对生命教育开展的强烈需求,但缺乏统一管理、没有长远规划。
3.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行政监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标准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专家指导等是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迫切要求。
4.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盲目性。由于缺乏行政监管、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大多数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散乱、途径单一、缺乏保障,经常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目标,随意性强。
5.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功利性。生命教育现已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热点问题。一些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或打着生命教育的旗子进行招生,申报了生命教育课题,进行了生命教育宣传,也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理念。但很多学校只是把生命教育当作招牌,只挂在校长和教师的嘴上,没有入脑入心付诸实践。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生命教育要有充分的意义认知
以下五点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1.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 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命教育要有固定的教育内容
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
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教师,不仅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教师,应该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只有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三)生命教育要有科学的教育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知行统一原则。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生命。
2. 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学生在很多认识上会存在反复现象,因此生命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要经过体验、认识、感悟、迷惑、再体验、再认识、再感悟,直至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
3. 教育渗透原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因此,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既要抓好生命教育的实验教学,又要使生命教育有机渗透在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让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之中。
4. “三助”结合原则。“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重在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5. “三方”共融原则。“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四)生命教育要有有效的教育途径
学校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应该遵循一定原则,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效。
1. 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的生命教育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重点实施。
2. 学科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生命教育内容。
3. 专题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列入综合活动计划。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4.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5. 文化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生命教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规划改造过程中充中考虑到生命教育,规划建设生命教育园地,并在楼道、墙壁等处布置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使校园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五)生命教育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
1. 行政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与引领者。目前,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我们期待着,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行政保障。
2. 理论保障。倡导教育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实施生命教育的实验探索,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3. 实践保障。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保障。
4. 资源保障。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5. 队伍保障。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制,强化校长生命教育意识,把生命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确保生命教育实效。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促进教师生命意识的觉醒。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6. 社会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家长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和指导。社区要建造适合青少年锻炼运动的场所或设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7. 环境保障。加强央视、各大报纸、核心期刊、重要网站等主流媒体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导向与探究。在办学理念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积淀生命教育的底蕴。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8. 监督保障。加强督导评估。要把区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作为对区县、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之一,把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绩作为教师考评、表彰的重要依据。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建议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13795/7015551.html
[2]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青年教师》,2007,(2).
[3]郭元祥. 浅谈生命教育的实施http://www.lifeedu.com.cn/alltext/bjjt/2008/01/bjjt_2008_01_15.htm
[4]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http://www.jtez.com/lif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