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兰
语文的魅力全在于语文学科的富有诗意,富有人文性。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人的高尚灵魂的塑造,语文教学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的耕耘播种。然而外界环境中网络、音响、图文、影视等大信息量方面的冲击,使语文课变得苍白而乏味,致使有些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也致使语文教师用心最苦而收效最微。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如何针对课文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使语文教学呈现最优化,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一、导语新颖,手段多样
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语文有魅力,能吸引打动学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而在每节课的导入上教师要花一番心血,用生动的话语、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投入其中。导语设计要自然、新颖,紧扣题意,不落俗套,还要灵活多变,可以设问开头、以引用开场、以提问激趣、以知识介绍、以故事引入,为达到此目的,采用多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欲望。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教师可以绘画导入,画出你所感知过的藤萝类花的特点及藤萝枝叶的特点,通过简笔画使学生产生表现欲,进而对课文内容感兴趣。
二、转换角色,注重体验
当前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与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让学生细细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注入活水,丰富课堂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勤学博览,不断“充电”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
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诗意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当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很多,采用何种方法,还要因课文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灵活采用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师生共同的努力,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