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政
近期的媒体上有两个吸引眼球的新闻热点:一是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二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一扬一挫,悖论般的两个热点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叠合,形成一道颇耐人思味的风景。风景中隐约描绘着中国经济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这种需求更是对世界范围内经济话语权的诉求。美国汽车业三巨头开始聘请破产顾问和丰田大幅度裁员的时代,据说中国本土汽车业的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即使是“据说”,也拉开了本土汽车产业自我实现需求时代的帷幕。
造型设计将是这个时代开幕的标志,也是本土汽车自主研发深度和企业发展高度的标志。两块重要内容构成了这个标志:其一,汽车造型设计是企业包含技术创新在内的对于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的外在表现;其二,造型设计是汽车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就第一个问题而言,除却资本运作元素,核心技术的创新已然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抽象”的技术更新为大众接受的“具象”途径就是通过汽车“造型”这一界面。造型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向受众传递恰当的、企业需要表达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型设计必须形成正确的“造型策略”,在本土汽车产业进入自我实现需求的阶段,为行业提供正确的、高品质的设计服务。如此来看第二个问题,则有点是对前者全面升级阐述的意味了。在行业同质化竞争时代,造型作为汽车产品与市场直接接触的环节,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与造型设计有着高度关联。国际汽车品牌通过长时间的成长过程,形成了稳定的造型策略来应对企业形象的需求。这也正是本土汽车企业进行“自我实现”所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从这届“爱我中国车”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的情况来看,本土汽车品牌的产品品质和技术状态早已摆脱了粗放型的“生存”阶段的窘境,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进步。如果将这种进步细分,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纵向比较,参差不齐的感觉还是会浮现在眼前。也许造型的“借鉴”在产业的“生存需求”阶段是无法避免的发展模式,那么在产业发展到“自我实现”阶段的时候,新的造型策略就必须融入本土企业的发展了。奇瑞、长安这样的本土品牌代表企业在造型方面的发展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的,A3和志翔这样的产品也具有不错的原创造型来表现其内在的核心技术与品质。欣喜之余,我们也要正视到仅有几款所谓“战略车”还远不足以支撑起本土汽车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建立。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关于包括造型设计在内的研发模式现状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一直是业内着重渲染的话题,关键在于如何自主呢?是拥有结果即可还是拥有整个过程呢?显然后者更符合汽车产业的战略利益。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结论:目前的委托国外机构进行开发的模式只是“浅度”的自主研发。也许深度自主研发模式离本土汽车产业并不遥远,因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硬件、人力资源方面,在经历了本土汽车产业由“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转变的过程后,已经达到了爆发临界点。
如何引爆是个学问,“政策先行、产业投入、教育助力”则可能是个解决途径。所谓“政策先行”指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与法规制定上应当对汽车产业造型策略有所引导,结合目前的“创意文化产业政策”,对其合理规划,引导企业关注与参与;所谓“产业投入”不仅仅是指本土汽车产业要加大对造型设计的资金投入,关键是通过“情感投入”给予本土设计力量机会。另外要重视对于造型策略研发的投入;至于“教育助力”,通过产学互动,推动造型设计整体的向前发展。具体为产业为教育提供资金和资源,教育则为产业提供最重要的设计人力资源和相关学术研究。这也是目前欧、美、日地区通行的做法。如此形成“政产学研”立体结合的模式,中国本土汽车产业及其造型设计的“自我实现”,也许将得到一份有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