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2009-02-18 09:11李子运陈剑俊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2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李子运 陈剑俊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是本研究的重点。该模式融合了多种当代流行教学思想,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将该模式的设计、实践过程整理出来,并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合作型任务驱动;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113—05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为了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本研究尝试“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巧妙地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采用异质分组,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经过实践达到最终目标。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该模式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益,可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

一 教学设计过程

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如下:

1 分析学习者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组

实施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环节。任务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特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特点。首先由学生自愿结合组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调控,建构合理的学习团体。学习团体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形成集中学习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掘利用隐性的学习资源,促进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团体的组织包括两种:

一是课堂上相对固定的学习团体。将学生以4人左右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搭配平衡,要控制好小组成员的变量,如学习成绩、知能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及性格特点等,做到优势互补、利于合作、相互强化。在教学时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强调小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其他同学那里受到启发,学会倾听。

二是合作解决问题的相对松散的学习团体。为解决某些问题形成临时的团体,此类团体相对自由灵活,根据任务情况,由多个学生和小团体组成。

2 学习内容分析与任务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经验背景,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中,串联知识模块,组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将学习总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把“小任务”植入具体“大任务”,然后交给学生。通过“总——分——总”的思路来实现总的培养目标。

3 明确目标,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

我们采用“六要素素养观”,即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在编写教案时我们注意将教材内容按照这六个维度进行梳理,进而将它们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

信息素养中知识包括符号、概念、事实,能建立信息技术基本符号与其代表的意义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能描述与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相似概念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关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描述和举例说明有关事实的特点和联系。信息素养中技能是指对技术设备及相应软件的基本操作,借此以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基本功能。

信息素养中方法是能描述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共性和规律,善于发掘技术应用的价值,适应、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并成为推动者,能够将信息技术能力迁移于后继的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信息素养中问题的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和洞察力,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确定问题的结构化程度,最后能确定信息需求,制定计划和方案,达到实施并完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信息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和行为规范,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习愿景是指发自学生内心的意愿,是学生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愿景,他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附和老师的安排,结果只是顺从;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意愿,才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我们提倡的“共同的学习愿景”是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作为学生们心中一股被他人感召的力量呈现。在小组成员中,愿景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小组合作中被一个想法、行动或者问题所激发,逐渐发展成为感召一群人的力量,这时愿景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学生们把它看成是具体存在的,有必要为之付出的信仰。共同的学习愿景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共鸣”、“共振”,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促使具体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4 教学情景的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循循善诱地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与技术相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情景”超越可见的影像表达,更在学生的心理上造就一个和谐的“情景”。

5学习方法设计与指导

注意向学生浸润“目标”和“合作”的观念,学生知道做什么,以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各研究小组及小组成员的主体作用,尽可能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角色将更多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转换。

很多学生学习依赖性很强,把学习本身当作外在的任务。教师就要改变学生这种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一定要不断地用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同时根据班上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一个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有兴趣。

6 学习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入小组汇报阶段。由小组成员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提炼,与其它小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主题一定是对学生们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逐步树立自尊与自信,改善以往受挫折后形成的失败者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强化学习体验。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1 合作型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设计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案例

搜索技巧——关注我国的南海诸岛

(1)教材与学生分析

该教学内容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节选内容——搜索技巧。

该内容为以后学生在网上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基础。在以前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网络搜索技能和搜索技巧。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网络,那么在网上如何获取有效、关键的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难点:关键词组合搜索技巧

(4)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

(5)设计思路

学生在掌握搜索技巧的同时获取有效的信息,这一活动始终与良好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相伴随,以不同的搜索技巧来获取信息。考虑到课堂时间及设备所限,相关的实践操作采取变通的方式。

(6)主要教学过程

内容导入: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并进行了初步的上机实践操作。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与南海诸岛相关的几个主题来体验一下搜索技巧。

教学环节一

采用分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主题是关注我国的南海诸岛。

任务一:有关我国南海诸岛的热点问题。

过程: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单个关键词搜索。各组选择一个搜索引擎,筛选多个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多轮的单个关键词搜索后再来比较搜索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选择关键词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小组讨论汇总搜索的结果,列出本组筛选出的目前有关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议题,完成表1。

各组向全班公布本组确定的有关南海诸岛的议题,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差异。同时每个组也要向全班交流一下本组所选搜索引擎的特点,选择关键词的经验。

全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确定关键词的经验,并确定有关南海诸岛的有效关键词,完成表2。

教学环节二

任务二:我国南海诸岛的基本情况。

过程:进行多关键词搜索。各组仍然使用原有的搜索引擎进行多关键词检索,检索到的目标要尽可能列出一张详尽的表格,来说明我国南海诸岛的情况(地理位置、组成、面积、相关海洋资源、主权行使情况)。

小组形成和完善该表格。小组在形成表格时要讨论进行多关键词检索的经验。(可以考虑多关键词的个数,每个关键词的长度,关键词之间的有效组合,应该防止的无效检索有哪些等。

总结单个关键词与多关键词各自的搜索技巧。

分配后续任务:

各组拟订有关南海诸岛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份本组的行动纲领。综合使用各种可能的搜索手段,要求使用不同种类的搜索引擎。借鉴全班的搜索经验,对于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搜索引擎,国内的和国外的著名搜索引擎都要尝试使用和比较,并积极在各网站搜索帮助的协助下,进一步使用关键词之间的各种逻辑运算进行高级检索并全面总结检索经验。

2 教学案例的效果分析

本教案在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高一(15)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这个班共有56人,在课前将学生4人一组进行了分组,一共是14组。

为了了解合作型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信息技术基础》实践中的效果,笔者进行了调查,包括:一是查看学生上课完成表格的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态度;三是了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其行为如何;四是了解所采用的教学设计其实践的效果。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学生上课完成表格的情况

表1与表2的完成情况较好,有80%多的小组能完成任务,表3任务的完成率接近80%,而表4有一半的小组没有完成。结果见表5。

(2)学生对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态度

对于问题“你是否喜欢通过分组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时,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结果见表6。在问及“对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是否感兴趣”时,也有高达98%的学生兴趣浓厚,喜欢利用网上资源。结果见表7。

当被问到“你认为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优势有哪些”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方便快捷”、“便于信息搜集、整理”等。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当被问到“你认为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劣势有哪些”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伤害眼睛”、“信息整理不方便”等。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3)在该教学环境中的行为

在问到学生是否愿意和同组人共同完成任务并交流时,有60%的学生表示愿意交流,结果见表10。说明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已逐步培养起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在问及到“你是否喜欢当小组的组织者和发言者”时,只有35%的学生喜欢,结果见表11。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在大部分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只喜欢在只有几个人小团体里表现自己。

在问到“当小组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你是否愿意老师的帮助”,90%的学生表示要老师进行提点与指导。结果见表12。

(4)利用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效果

在这次调查中,有9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结果见表13。9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拓展,结果见表14。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见表15。

在对“采用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调查时,32%的学生选择了“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然而96%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对帮助他们学习成绩的上升意义不大。结果如表16。

三 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成功的学习体验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愿望。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材料保存起来,让学生互相传阅,互相学习,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效果要好的多得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

2 团队精神和创新合作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学生被组成各合作小组,一起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而且大家可以相互解释、相互指正、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是锻炼团队精神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合作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景创设的策划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此角色非常重要,稍有疏忽,便会使得该模式在操作阶段失败,前功尽弃。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都要用到网络,而学生上网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但在某些时候,这有碍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给予关注。

(2)由于任务内容丰富有趣,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其表层形式发生兴趣,而忽略要真正掌握的规律性。因此在目标分析时候,要巧妙的将各类目标镶嵌与学习活动之中,并在学习指导中适时暗示。

(3)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如果教师引导适当,则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时利用率较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积极,教师也可以和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少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部分学生的冷漠处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林慧杰.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与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索[J].校长阅刊,2006,(9) :58-60.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 . 教育研究,2005,(4):62-67.

[3]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2008,(2):66-74.

[4]韩丽艳.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2):19-21.

[5]徐明成.基于“任务驱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37-39.

[6]徐劲梅.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数字生活体验[J].信息技术教育,2006,(11):32-34.

[7]刘萍.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6):76-79.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