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松
一、问题的提出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多半”的解释是:“多半”是个副词:
①表示某一数量内的半数以上;大部分。如:
(1)a游览北京名胜古迹的多半是外地人。
b我的藏书多半儿是自己买的,也有一部分是别人送的。
c参加长跑运动的多半儿是男同志。
②通常。如:
(2)a休息日,我们多半去父母家团聚。
b过了立秋,天气多半会变得凉爽起来。
c他有什么重要事情,多半要先找我商量。
③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很有可能。如:
(3)a钱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半在外边丢了。
b他多半不会来了,我们不必等了。
c我看,他们多半会同意的,你不要着急。
我们逐一地对这九个例子进行分析:(1)a外地人是多半,是大部分,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多半”所指的对象是外地人。b藏书的多半、大部分是自己买的,“多半”所指的对象是藏书。c男同志是多半,是大部分,他们参加长跑运动,“多半”所指的对象是男同志。(2)a这个句子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我们中的多半人,大部分人(设想父母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休息日去父母家团聚,一小部分人,少半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多半”所指的对象是我们;另一个解释是对我们在休息日去父母家团聚的一种估计,表示一种可能。休息日,我们不去别的地方,可能去父母家团聚,“多半”所指的是去父母家团聚。b过了立秋,天气通常会凉爽起来,天气可能、也许会凉爽起来,“多半”所指对象是变得凉爽起来。c他有什么事情,通常或很有可能要先找我商量,“多半”所指的对象是要先找我商量。(3)a钱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很有可能丢在外边了,“多半”所指对象是在外边丢了。b他可能不会来了,我们不必等了,“多半”所指的对象是不会来了。c这个句子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们中大部分、半数以上的人会同意,你不要着急,“多半”所指对象是他们;另一个是他们很有可能会同意,我估计他们会同意,你不要着急,“多半”所指对象是会同意。
这里把“多半”的第二个释义“通常”也归为第三个释义中。我们认为,它也是对情况的一种估计,按照普遍情况进行推测。只是它的例外情况较少,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以上九个例子初步分析,我们观察到(2)a和(3)c这两个句子是有两种解释的,也就是说是有歧义的。这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人称代词“我们”和“他们”。第一种解释就是我们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半数以上的人,此时,“多半”所指对象是主语“我们”和“他们”;第二种解释就是表示对情况的一种估计,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此时,它所指的对象是其后边所陈述的情况。
二、具体分析
邵敬敏(2000)曾根据副词语义的“指”“项”的关系,把副词分为3大类7小类,即:单指单项副词、单指多项副词、前指单项副词、前指多项副词、后指单项副词、后指多项副词、双指多项副词。
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语义指向。成分的语义联系的方向称为“指”,按照句法结构的线形排列,副词只能跟位于它前边或后边同一方向的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单指副词”;如有可能跟前后两个方向的成分都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双指副词”。成分的语义上发生联系的数项叫做“项”,只能跟一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单项副词”,能跟两个以上的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叫“多项副词”。双指多项副词的语义指向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语义所指的成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在包含双指多项副词的句子里,句子意思比较复杂。本文所探讨的副词“多半”就是个常见的双指多项副词。
我们对北大语料库提供的含有“多半(儿)”的500条语料进行了分析,其中不符合条件的(如:我差不多半年都没去书店了)有22条,也就是我们可利用来研究的有478条语料。在这478条语料中,“多半”所在的句子不产生歧义的有329条,产生歧义的有149条。列表如下:
由此看来,“多半”可以使句子产生歧义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有近30%的可能性使句子产生歧义。在句子没有一定的语境制约、条件限制的时候,“多半(儿)”就很有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149条语料,发现“多半(儿)”产生歧义的句子格式有两种:
格式一:名词/名词性短语+多半+动词。如:
(4)大家讨论的话题多半是:田还有种头。(《人民日报》1995年)
(5)考到外地的大学生又多半不愿意回来。(同上)
(6)患者平均年龄35岁,多半是男性。(同上)
这三个例子的主语分别是:大家讨论的话题、考到外地的大学生和患者。前两个是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是名词性的短语,中心语是两个名词;后一个是一个名词。这个中心语和这个名词必须是一个表示群体性的(非一的)名词,因为只有是群体性的名词,“多半”才可能解释为它们中的大部分、半数以上。如果是表示个体性的名词,“多半”不会有这种解释,不符合逻辑。同时,“多半”解释为表示估计、可能,句子也是成立的。
格式:人称代词+多半+动词。如:
(7)相反,我们多半会赞扬前者。(《人民日报》1996年)
(8)她们多半是妙龄女子。(余华《一九八六年》)
(9)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余秋雨《阳关雪》)
这三个例子,主语分别是:我们、她们、他们。这是三个人称代词,它们同样是表示群体性的,不表示个体。“多半”可以解释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半数以上。同时,“多半”也可以解释为表示估计、推测、可能。
“多半(儿)”所在的句子中,主语是表示群体性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我们、他们、它们、她们)时,如果没有语境的制约和限制,这样的句子通常是会产生歧义的,例外的情况很少。
三、结论
朱德熙(1980)曾说过:“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我们对这类歧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明确了它产生的原因,即:副词“多半”的语义指向不同。如:
以往,要是说我是个作家,陌生人多半是不会有太明显的反应的。
“多半”在这个句子中可以双指,既可以前指“陌生人”,又可以后指不会有太明显的反应。“多半”有两个指向的目标,所以它是个多项的副词。前指时,它指陌生人中的大多数,大部分人;后指时,它指推测和估计,估计陌生人不会有太明显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通常,在一般的情况下,陌生人不会有太明显的反应。
卢英顺(1995)曾对句法结构的语义指向歧义下了定义: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当某一个成分可以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因而会造成歧义。语义指向的歧义是潜在的歧义。实现这种歧义要受到句法、语义、语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接受,学者们认为研究语义指向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语义指向理论无疑为一些歧义句式分析提供了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