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素分析与反义聚合

2009-02-16 04:57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反义反义词词义

赵 捷

摘要: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反义词方法的基础上,将义素分析运用到反义词的研究中,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分析反义词,并通过挖掘同一词在构成反义词时的不同义素表现,说明其对后世构词的影响。

关键词:义素反义词构词

一、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概论

当前,反义词研究主要是对反义聚合现象的研究,对已有成果的借鉴也主要在反义研究范畴。鉴于构成反义的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同义词研究也可以为反义词研究提供参照。从研究内容看,以往反义词的探讨大体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反义词的界定

学界对反义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最基础的认识看,反义词即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在此基础上,前贤们对反义词有了更深层的探讨,如石安石、詹人风认为反义词是在逻辑上的“不相合关系”,是仅在“某一个语义成分上相反”的关系。蒋绍愚从“义位”上界定反义词,反义词要有共同的基础,否则反义关系就不存在。高守纲也作了相近的概括。陈伟武研究甲古文反义关系,指出反义词是指两个词各含有一个语义(义位),它们的构造成分(义素)有同有异。有的一般义素相同,有的相近,而它们的区别义素是相反相对的。张志毅、张庆云、邢福义等也有类似表述。

综合上述,仅说反义关系是意义上的相反,还不够深入,进一步细致到义素层面,把词的义素构成情况和词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考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例如蒋绍愚指出:“如果两个词其他义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这个义素又是反义的,这两个词未必就是反义词,也可能是近义词。”如此区分就比较清楚。从义位的角度界定是指两个词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其他义素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二)反义词的判分

张志毅、张庆云根据语法功能判定反义词,认为反义词是处于某种语法类别词的前后,跟某种逻辑或语义类别的词联系,同时要进入同一语法结构或同一语句的相应位置。赵克勤从意义范畴上,把反义词分为自然类、时间类和方位类等,从意义关系上把它分为极性对立、互补关系和某种关系上的对立。蒋绍愚将反义词分为互补、反义、反向三类。何九盈、蒋绍愚依照词义不同,将反义词分为双边多义反义词、多边单义反义词、多边多义反义词等。

(三)相关讨论

石安石、詹人凤研究了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谢文庆对反义词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上的一致性作了探讨。刘叔新对反义词的褒贬色彩等提出看法,由此对反义词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新的分析。谢文庆对反义词的音节特征作出新探。刘叔新也从这一角度讨论了反义词聚合的音节要求。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见,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反义词的定义、性质、判定和特点等方面。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立足于客观描写或从历史角度反映词的变化。

二、同义词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义词研究方法为反义词研究提供了借鉴,它利用文献及训诂材料,比较不同的词在同义义位上的不同词义特征。如“完”和“备”皆有“全”义,但有不同:“完”偏于事物形体的完整,“形体全”;“备”重在数量的完整,“数量全”。反义词的研究倘能进入到义素层面,也一定能够揭示词义更细微的内容。

从同义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看,同义词和反义词均为词义的聚合关系,反义词的研究是以揭示词的词义特征为主要任务的。在研究方法上,反义词的辨析也可通过构词比较,运用文献和训诂材料来进行。

三、反义词研究的方法探析

研究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可以辨析出不同词形在同一义位的不同词义特征,这一点在同义词研究中已经获得证明。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试图建立不同的反义词聚,分析和发现义素的消长状态。

实践这一做法,需要完成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形成反义关系词的相同义位,即“异中之同”。比较有效的方法有频率统计法和断层区分法。前者是指对“语流中反复使用的义点”进行统计。反复使用的义点是词的比较稳定的意义,与此相对的是语流中偶尔显现的义点,它们是词的临时义、语境义,独立性差,可以并入邻近的义位。后者是对多义词而言,指的是在意义联系最薄弱的地方划分义项,而后还原语境来检验自己的概括。我们可以利用文献和训诂材料归纳词义特征,从词义的引申中提炼词的遗传义素。下面以《商君书》反义词为例来说明。

(1)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第一》)

(2)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商君书·更法第一》)

在此组例句中,“更”与“循”“拘”构成反义关系。《说文·彳部》:“循,行顺也。”桂馥义证:“行顺也者,当为顺行。”本义为“顺着、沿着。”引申为“依循、遵从。”包含了“不改变”义。《礼记·射义》:“卿大夫以循法为节。”例(1)即为“遵循”义。《说文·支部》:“更,改也。”《论语·子张》:“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晏注:“更,改也。”这样,“循”的引申义与“更”的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说文·句部》:“拘,止也。”段玉裁注:“手句者,以手止之也。”本义为“制止”。引申为“拘泥”义。《庄子·渔父》:“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例(2)“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是说“贤人改变制度,而不贤的人拘泥于制度。”“拘”的引申义与“更”的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又《国语·晋语》:“姓利相更,成而不迁”。韦昭注:“更,续也。”《段注》云:“更训改,亦训继。不改为继,改之亦为继。从文献及训诂材料可以得出,“更”在“改变”义位上,具有改变并保持事物连续性的词义特点。

“更”的“改变”义具有“保持事物连续性”的词义特征。它与“循”和“拘”都能构成反义关系,而且,显现出不同的词义特点。

“循”指“顺”,其“顺行”义可分析为:“顺着途径走”,如“循山”“循墙”等,《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循法”如:《荀子·性恶》:“上不循于乱世之君。”杨惊注:“循,顺从也。”《汉书·杜周传》:“不循三尺法。”颜师古注:“循,因也,顺也。”推而可知,“循”为保持事物连续性,“更”是在保持事物连续性上发生改变。

“拘”言“缚固、不动”。《战国策·秦策五》:“身布冠而拘于秦。”鲍彪注:“拘,犹制。”《庄子·渔父》:“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拘”义为“不动”,指没有变化。“更”与“拘”反义关系上,分别表示的是“使事物变更”和“维持不动”两种意义,“更”用来否定稳固;“拘”则保持事物稳固不变。

后世构词中,双音节词的词义仍体现了这一根源上的不同。如“更迭”“更香”等仍保持了“更”表“连续”的意义。“更生”“更新”则保持了“更”的“变更旧貌”,“更”在这里有“换”的意思,表示调换替代等义,是在“改变”意义上的发展,表示的是程度较深的改变。

四、结论

词义聚合的研究,无论是同义词还是反义词,辨析其词义特征都是普遍的目的,在反义词的辨析中,这一方法能够描写同一个词的词义的不同方面。

猜你喜欢
反义反义词词义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找找反义词
这山望着那山高
“反义词”朋友
大少不同
使用广泛的“出”
有趣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