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棠
摘要:为了检验以往话语风格上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并研究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两性话语风格的共性与差异,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对美国电视剧《老友记》和中国电视剧《奋斗》中的部分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的研究结果在当代美国英语和汉语中只得到了部分验证,有一些经常被引用的结论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通过对比发现,身处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当代青年人在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特征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关键词:话语风格;性别差异;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1-0134-04
一、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简述
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早期研究主要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层面。通过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搜集语料,对语料进行定量分析以考察语言变量与说话者的性别、社会阶层等社会范畴之间的相关性。拉波夫(Labor)、特鲁吉尔(Trudgill)等社会语言学权威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有威望的、标准的语言变体,其解释是社会对女性和男性不同的期望值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Robin Lakoff)“女性语体”概念的提出开创了语言与性别话语风格层面上的研究。她描述了截然区分语言使用者性别的六类语言使用情况,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闪避词,更多使用附加问句,在一般陈述句的结尾女性常使用升调,使之听起来像疑问句。莱考夫认为,“女性语体”通常比“男性语体”更为委婉、犹豫、含混,反映出其使用者缺乏自信,是与弱势话语风格相联系的语体,而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是“权势与支配”的问题。
莱考夫提出的这一社会语言学假设引发了之后对“女性语体”长时期、多角度的研究。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支持或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莱考夫的观点,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在我国,语言学家们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例如,稍早时候,我国有学者对汉语语音、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性在发音和用词方面均有一些差异,如年轻女性倾向于使用较“娇柔”的发音;女性使用语气词的频率大大高于男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和带动,汉语中的研究也逐渐上升到话语层面。对于称赞、请求、道歉、插话等言语行为的研究显示,在称赞别人的话题上,女性倾向于选择服饰与外貌,男性则多选择成就,但就其表达形式而言,两性并无明显差异;在请求、称赞及回应方式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显得较委婉、礼貌;女性更容易向别人道歉,更爱使用程度副词,如“真”、“十分”等;在异性会话中,虽然在插话频率上年轻男女无明显差异,但在插话成功率方面男性高于女性。
与西方学界相比,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可以看出,也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二、语料对比分析
在综述话语风格上两性差异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将美国电视剧《老友记》和我国电视剧《奋斗》中主人公的语言作了个案研究,并进行英汉对比,试图探讨两个问题:1.英语中已有的研究结论,特别是“女性语体”是否能够得到验证,是完全被证实、部分被证实还是完全不能得到证实?2.根据两剧中的统计数据,美国英语和汉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性语言在话语风格上的特征是否相同,有何差异?
(一)语料数据的可比性
美国电视剧《老友记》以纽约六个青年人的友情、爱情、事业为主线,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表现了当代青年人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展现了当代美国文化。
剧中三位男主人公和三位女主人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生存压力下,互以为伴,相互安慰,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朋友圈。整个剧中,从故事到语言都充满了现代感。
我国电视剧《奋斗》表现了中国80后一代年轻人面对生活、爱情、事业等问题的态度,描写了北京六个大学毕业生的感情生活和事业奋斗。
剧中三位男主人公和三位女主人公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友谊深厚、互相支持、积极向上。与《老友记》一样,剧中男女平等,无话不谈。其话语机智、幽默,充满了时代感。
两剧所表现的都是身居经济、文化中心,处于同一时代的年轻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主要人物都是三男三女,朋友之间彼此信任,其亲密程度几乎相差无几。难怪有人说《奋斗》是中国版的《老友记》。因此,两剧中的语料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二)语料数据统计与分析
基于莱考夫的“女性语体”假设以及英语中其他一些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我们就四种典型的、频繁涉及的会话策略(附加问句、闪避词、话语量以及话题选择)分别在两剧的前二十四集中做了语料数据搜集、统计和分析。
1.《老友记》语料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首先搜集、统计了附加问句,包括非正式附加问句如Right?OK?的使用数量及其功能。
以往研究认为,附加问句从语言功能上看,多有犹豫不决、期盼认可、软化语气、避免冲突等底蕴,缺少阳刚之气,与西方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认定相吻合,是较为典型的女性英语句式。
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剧中使用附加问句最多的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男性平均使用量是女性平均使用量的2.3倍。有14%的附加问句的使用所表现出的是说话人的“权威性”和“优越感”,而非软弱无力。
与附加问句一样,闪避词也往往被认为是“弱势”词语,因为这些词语的使用让说话人的语气委婉并富于礼貌,能满足交际对象积极面子的需要,同时这些词语的使用也表现出说话人缺乏自信,对所说话语不够确定。以往研究认为女性使用闪避词的频率高于男性。
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男性与女性对于这些词的使用数量非常接近,男性占49%,女性略微高于男性,占51%。不论男女,当他们在某种语境中,如在谈论一些使自己没面子(缺钱、不被异性欣赏等)的话题时,闪避词的使用频率就比较高。但被列入闪避词的“I think”并不总是弱势的表现,在我们的统计中有50%的“I think”表现了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肯定和信心。
我们选定了剧中12个典型的两性交谈的场景,对两性的话语量做了统计,结果显示:交谈过程中六人都很积极地参与谈话,虽然话语量差异不是很大,但可以看出,男性话语量略大于女性,男女话语量占总话语量的比率分别为56%和44%。
剧中人物交谈话题的选择则取决于交谈者的兴趣、交谈动机、个人背景等其他条件。交谈中显示出男女均可平等地畅所欲言,即使在传统上女性禁区的有关性的话题上,女性也与男性一样非常直接、积
极,没有丝毫的不自在或回避。不论男女,都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据观察,没有明显表现为男性多以体育、政治、经济、宗教等为话题,而女性则更多以家务、孩子、外貌、打扮、友情等为话题。
2.《奋斗》语料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我们的统计,剧中附加问句的使用量男性是女性的2.2倍,其功能42%用来软化语气,避免冲突;37%是为了推动谈话的进行;21%用于确认信息的可靠性。而女性用附加问句主要是为了推动谈话,极少量用于软化语气及信息可靠性的确认。
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剧中使用附加问句最多的是年过半百、身价数亿、心高气盛的地产商徐志森,他的话语本不属于本课题语料的搜集范围,但由于其重要性,还是值得一提。在他所使用的附加问句中,78%显示了他的自信和权威;22%用于推动谈话的进行。这与以往研究认为附加问句“犹豫不决、企盼认可、避免冲突、缺少阳刚”的观点正好相反。
在该剧中基本没有搜集到闪避词的使用数据。剧中人物积极向上,坚持自我,顽强不屈。相互之间交谈都很直率、机智,很多时候的谈话都是快人快语、针锋相对,不太考虑交谈对方的面子,似乎少有使用闪避词的语境。
为了与《老友记》的数据进行有效对比,我们同样选择了12个典型的异性交谈场景,对男女参与谈话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是男性话语量略大于女性,男性话语量占总量的52%,女性占48%。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构成了剧中人物的日常话题。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处在相同的人生阶段,有着相同的关注和目标,因此,剧中没有发现能明显区别性别的话题,不论男女,大家似乎对政治、宗教等话题并不感兴趣。可以看出80后这代年轻人并不热衷政治,而只想为事业、生活奋斗。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三位男主人公似乎比三位女主人公更看重、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友谊,因此友情也是男性经常谈论的话题。
(三)与以往结论的对比与讨论
从以上对两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在英语语料中,还是在汉语语料中,莱考夫的假设都只得到部分验证。在英语中得到验证的是,闪避词的使用量女性略大于男性,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缓和语气、表达不确定等;在汉语中得到部分验证的是,年轻人使用附加问句大多是为了避免冲突和企盼认可。
两剧中话语量统计结果都支持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即男性话语量大于女性;而以往研究结论中典型的男女话题基本没有得到验证。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的数据都显示,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在更多地使用附加问句,这与莱考夫的观察刚好相反。
结合两剧的语境来分析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莱考夫所描述的“女性语体”事实上具有多种功能,其意义随着不同的语境不尽相同,性别与形式的使用频率、性别与形式表达的功能之间并不都是对应关系。两性话语风格受到其他非性别因素的影响,而性别作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变量仅仅是众多变量之一。
同时,语言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变化自然会引起两性语言使用的变化。莱考夫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她就说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与性别问题也在变化,我们应该从新的、丰富了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以往的问题。
(四)英汉对比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归纳出美国英语与汉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性话语风格层面部分特征的相同与相异。总体来看,相同大于相异。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背景下,都是男性而不是女性更多使用附加问句,其男女使用的比率也惊人的相似,英汉两剧中男性使用量分别为女性的2.3倍和2.2倍;在话语量方面,两剧的统计数据也十分接近,英语中男女话语量分别占总话语量的56%和44%,汉语中男女话语量分别是52%和48%,都是男性话语量略大于女性;在话题的选择方面,两剧中都没有明显的语料支持以往研究所发现的男性多以体育、政治、经济、宗教等为话题,而女性则以家务、孩子、外貌、打扮、友情等为话题,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交谈,两性所涉及的话题并无明显不同。
两剧中的语料数据对比表明,两性的话语风格在美国英语和汉语中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我们知道,当今不论在英语文化中还是在汉语文化中,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较从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人类各民族的文化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相通之处成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基础。特别是当今世界,受益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同国度、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受到美国文化影响较大,致使身处中美两国经济、文化大都市北京和纽约的当代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两剧中可以看到他们率直、个性鲜明、注重实际、不热衷于政治等特点。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充分平等的社会地位,剧中女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自食其力,以独立自主为荣。两剧中女性并没有表现出以往研究所显示的小心翼翼、含蓄软弱的话语行为。相反倒是男性为了取悦于女性,使用了较多的语气委婉、能满足交际对象积极面子需要的附加问句等话语策略。
这些文化特点反映在语言方面就具体表现在两剧中两性的话语风格特征的诸多相似之处:
但闪避词使用的统计数据在两剧中有着巨大差异。英语中闪避词的使用有69次之多,其中男女使用比率为49%和51%,女性使用量略大于男性。而在汉语中几乎没有搜集到闪避词使用的数据,不论男女。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汉语中闪避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使用。结合语境,我们看到《奋斗》中六位年轻人为事业为爱情而执著地奋斗,对生活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向上,坚持自我,表现在话语层面为讲话总是干净利落、不容置疑,几乎很难找到闪避词的使用语境。
三、结语
通过英汉的语料搜集、素材分析,对于英语中已有部分假设的验证和质疑,以及所做的英汉对比分析,从语言普遍规律研究的角度而言,是个有意义的尝试。从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莱考夫所描述的“女性语体”事实上具有多种功能,其意义随着不同的语境不尽相同,性别与形式的使用频率、性别与形式表达的功能之间并不都是对应关系。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不能为了追求超越具体语境的所谓普遍规律,把男性与女性当成永恒不变的二元对立而忽视了非性别因素的作用。
其次,正如莱考夫本人所意识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与性别问题也在变化,我们应该从新的更丰富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以往的问题。同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时要考虑其研究时代背景。
最后,从英汉对比数据可以看出语言使用的某种普遍规律,语言的使用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以及美国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身处中美两国经济、文化大都市北京和纽约的当代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剧中两性话语风格层面上的许多共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霍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