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户公共福利的影响研究

2009-02-16 02:32史耀波刘晓滨
关键词:满意度

史耀波 刘晓滨

摘要:使用陕西省农村公共产品调查的截面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户公共福利的影响。从农户角度选取了影响农户公共福利的四种公共项目投资,首先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农户对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然后使用ORM方法分析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虽然对四种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较六年前有所增加,而且对道路和饮用水项目投资的满意度增加幅度较大,但是不满意在一些地区仍然普遍存在。项目实施前公开预算和有人征求意见等因素都对农户的满意情况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今后要多关注农村基层公共项目投资的方向、质量和过程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福利水平。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农户公共福利;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1-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与整个社会收入的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不少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民增收,更应该拓展到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整体福利的思路上来。一般来说,社会生活可分为经济生产与社会福利两大部分,相对应的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目标是自由市场与经济效率,基本运作机制是自由市场与市场就业。社会政策目标是国家福利责任与社会公平,基本运作机制是社会再分配与社会服务提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观察与描述社会结构特征和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研究、农民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流动问题、农村贫困与社会保障问题、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与村民自治等现实热点问题。有关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研究,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研究,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筹融资研究。主题鲜明的农户福利研究比较少,只有生活方式与社会保障研究偶尔涉及狭义的农户福利问题,研究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对于农户收入以及对农户福利影响的文献更少。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与福利状况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对福利以及农户福利测度指标的研究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中,福利被认为是个人或集体偏好的反映,是由于消费一定的商品或服务而得到的效用。在由边沁(Bentham)、艾奇沃斯(Edge-worth)、马歇尔(Marshall)、庇古(Pigou)等建立起来的这一传统效用理论框架中,效用反映的是一个人所获得的幸福、满足程度或者愿望的实现。这一概念把“福利看作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高度主观的东西,以“满足程度”为评价基础。

福利经济学主要论证如何通过最适度的自然资源配置和最适度的国民收入分配,促进整个社会福利极大化。由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之后的研究中,针对效率问题主要形成了“补偿原则理论”,形成的主要补偿标准有卡尔多标准、希克斯标准、西托夫斯基标准、李特尔标准;针对公平问题形成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从新旧福利经济学中对福利的测度指标变化来看,福利的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的主观福利如SWB(主观福利的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的客观福利如GDP、ISEW(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GPI等。福利测度的主观指标体系用于直接测量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消费商品后的舒爽程度、生活的幸福程度,便于作为消费主体或生活主体的人进行自我评估效用。本文采用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就属于直接测度。而福利测度的客观指标体系则是采用间接测量福利的工具,这些客观指标体系的测量效度建立在福利与它们呈正相关关系的假定基础上。这种指标体系可以用于消费者自己衡量自己的福利,但是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们便于研究者推测性地评估消费者的福利状况。

黄有光认为在人的行为理性条件下,福利和效用是吻合的。Kuhn研究贫困问题时提出通过可观察到的生活标准可以衡量福利水平。福利的衡量指标的选取,在发达国家,以单个人为福利的研究对象,一般选取的生活福利水平指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居住条件、健康状况、教育和知识、社交、心理状况。有的研究还加上了劳动力市场状态和家庭经济资源两个功能性活动。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农户福利应包括很多内容,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2007)详细考查了组成农户福利的功能性活动,主要有六个方面:家庭经济收入(反映这一功能性活动的指标有: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以及纯收入)、社会保障(反映生活保障作用的指标选取的是恩格尔系数)、居住条件(选择人均居住面积和房屋结构加以评价)、社会生活(选取社区治安状况作为评价指标)、环境功能(选取的指标包括对空气质量状况、噪音污染、自然景观破坏程度的感受)、心理状况(心理功能的衡量内容为农户外出打工对夫妻感情的影响)。收入水平无疑是衡量农户福利最为重要的尺度,但农户福利最终要落实到他们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农户的人际联系、村庄认同、精神活动等关系密切。简而言之,农户福利来自农户对包括收入在内的各种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福利水平可以认为是由其能够享受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决定,福利可以分为私人福利和公共福利。个人的总福利指个人通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消费得到的总福利,即私人福利和公共福利的加总。个人的私人福利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因为收入限制了自身能够购买的私人产品数量,福利水平受到所在环境的公共产品的约束。通过图1可以看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与福利之间的关系。

本文不考虑收入所带来的私人福利,只考虑公共产品带来的公共福利。在这一前提下,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户公共福利之间的关系。农村社区的公共产品,指由政府或其代理者向农户提供的、应当能够提高农户福利水平的各种制度、服务和设施。结合西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相对不足和低效率,在这些制度、服务和设施中,重点考察基础设施。

三、数据来源与计量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5个省25个县100个村的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和发展投资的随机抽样调查。我们选取陕西省内5个县20个村4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依据,探讨农户所回答的对村级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的有关情况。

(二)与农户公共福利有关的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指标选取

2004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困人口很难获得有

效的公共服务,例如道路、教育、健康服务、卫生的饮用水、通讯等,而这些服务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张林秀等对2003年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投资主要投向公共物品的提供,包括道路、学校、灌溉以及环境保护等项目。同时上级政府的公共物品投资,更多的是投向环境脆弱地区,这种投资策略有助于统筹区域发展,降低区域差异。但这只是投资的去向,这些投资是否能够满足农户的需求不得而知。本文将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农户对公共投资项目的满意情况。

公共投资项目的种类很多,但是在上述对福利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出于研究农户公共福利的目的、研究问题的侧重点的需要,以及西部省区和中部省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农村发展状况、农户生活状况的差异,本文立足于既有可得数据,选取灌溉设施、道路设施、饮水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四个方面,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户公共福利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公共项目投资对于陕西省农村居民的公共福利来说,是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灌溉设施关系到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道路设施直接影响着农户外出的方便程度以及农产品流通的方便程度;饮水设施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生存健康状况,属于社会福利的范围;生活垃圾处理不仅对农户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属于生态福利的范围。

四、实证研究及结果说明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和ORM模型回归研究农户对其所在村道路设施、灌溉设施、饮用水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资的满意度情况。

(一)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1.样本村农户对与公共福利有关的公共投资项目的满意程度分析将样本村划分为山区村与非山区村两组。通过分析,发现农户对于灌溉(见表1)平均22.5%的受访者对于他们的灌溉系统表示不满意。在抽样调查期间,尽管只有10.81%的村子有饮用水项目投资,但有平均47%的村子的居民表示自己对饮用水比较满意。同样,虽然修路项目投资占了所有项目投资中的最高比例,但33%的村民表示他们不太满意目前的道路建设,其中包括49%的山区村村民和占29%左右的非山区村村民。对灌溉设施不满意的山区村民(占38.5%)高出非山区村民(23.7%)许多。大多数地方村民普遍都不满意的一点是环境卫生问题。总共有39%左右的村子表示对于垃圾处理的现状不满意,很少的村子里有垃圾收集站,许多人表示垃圾收集有待改进。而山区村里几乎就没有垃圾清理设施。

表2中包括了农户所回答的对本村实施的公共项目投资是否满意、与6年前相比和与邻村相比等情况。我们明显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户都认为本村的道路情况和饮用水情况比6年前改善了很多,在82%左右;而灌溉情况变化不大。这点从村民的评论中可以找到答案。村民认为道路条件越来越好,而灌溉系统却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而不断退化,认为灌溉水平与6年前没有多少变化的占了46%,比例较大。垃圾站的情况改善也不大,如果和邻村比较的话,大部分村民则认为自己村的情况不如邻村或两村相差不多,认为自己村比邻村情况好的都在50%以下。在满意程度上,我们发现村民对本村几种公共服务的现状表现出不满意,对灌溉情况的不满意程度达到了31%;对饮用水很满意的最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几种公共服务的条件比六年前有所改善,但是还不能达到村民所要求的满意程度。可见,对样本农户是否满意自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回答中,总体是满意的,但在部分地区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不满意是普遍存在的。

2.农户对投资资金投向的优先次序分析在分析农户对与公共福利有关的各项公共投资的满意程度时,尽管村民们对道路投资修路很感兴趣(见表3)。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平均57%的受访者将投资道路建设放在首位。这也反映出山区农户对于目前的道路状况不满以及期待改善的意愿。在山区和非山区农户的分组调查中,山区村民对道路状况更不满意一些,把修路列在首位的比率是61%,高于非山区54%的比率。支持对灌溉和饮用水进行投资的比率仅次于修路(分别是30%和26%)。山区村民将灌溉优先考虑的占33%,高于非山区的26%;将饮用水优先考虑的占32%,高于非山区的20%。对于垃圾站建设投资的农户比例很低,可能是一方面由于农户认为垃圾站涉及到环境的问题,无法由自身控制;另一方面,垃圾站不会对农户产生多大的物质利益。虽然垃圾站能够带来一定的生态利益,但农户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到位。因此,村民不热衷于对垃圾站的投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生产性的公共投资对农户福利的影响较大,是农户更为迫切的需求,政府增加三农方向的投入应朝这方面倾斜。

从对5万元投资资金意向的调查中,能够发现农户对公共项目投资的需求,以及目前由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与农户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缺口。当然,从中也能够对农户对目前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状况窥见一斑。例如,对道路的投资意向最大,反映了目前农村对道路的需求最为迫切,满意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陕西省农村道路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农户对新修道路的维护不满意,在有些地方,农户抱怨为什么交付了维修费,道路状况却不断恶化,道路无人维护。农户对道路的投资意向排在首位,也从侧面反映了道路的重要性。对灌溉设施投资的意向次之,可能是有些地方的农户认为水资源的退化(包括质量和数量)抵消了灌溉项目的成果,他们宁愿修路而不愿将发展灌溉排在前面。对饮用水的投资意向也比较大,这一方面说明农户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另一方面说明饮用水设施建设在农村还需要加强。至于垃圾站的建设,虽然新农村建设要求达到“村容整洁”,但从农户的投资意愿看,把垃圾站的建设排在首位的比例很低。原因可能是农户目前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有没有垃圾站对他们无所谓,所以不愿出资。

(二)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讨论

本文欲研究的因变量是农户对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在问卷设计时有四种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不知道。鉴于因变量的这个特点,本文选取ORM模型来进行估计。ORM模型设定如下:Si=api+bHii,由于模型是截面数据模型,所以i只代表了我们所研究的一年的数据。其中Si表示样本农户的满意度回答。Pi是一组1998-2004年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变量:包括项目实施前是否知道这个项目、是否公开预算、项目实施期间是否公开账目等,反映了项目的覆盖面积、效果、公开程度。变

量Hi表示一组农户特征变量:包括农户家庭的户主年龄,家庭中是否有党员、村干部,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农户家庭中有非农收入的人员比例,农户家庭房屋现值等。一般说来,家庭中有党员、村领导的农户,对满意度评价的结果一般较高;而非农收入人员比例高,表示农业的比重低,一般对公共项目投资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农户的房屋一般是农户的主要投资所在,代表了农户家庭的财富特征。最后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将使用ORM的估计方法来解释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变量对农户对公共项目投资满意度的影响。如前所述,因变量的满意情况分为四组(1=很满意,2=满意,3=不满意,4=不知道)。“不知道”作为一种不明确的态度,不重点关注。主要分析其他三组,但是回归的时候也把“不知道”放进去,但不做解释。限于篇幅,在回归结果中不再列出表示一组农户特征的变量Hi,只列出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变量Pi。Pi的各项都是虚拟变量(1=是,0=否),在结果的表格中不再逐项列出。由于垃圾站的投资在陕西省农村较少,关于垃圾站投资项目的特征变量的数据缺失严重,因此结果中只列出前面三种公共投资项目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结果表格中的系数是标准化后的系数,就是影响各组因变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的自变量系数。

从表4到表6可看出,除了系数不同外,第三组“不满意”组的各系数的符号都是和前两组完全相反的,而前两组的系数符号全部方向相同。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从对投资效果的评价来看,如果项目实施前公开预算,满意情况就越好;那么反过来说,如果项目实施前不公开预算,则会越不满意。这恰好符合第一、二组和第三组的模型输出结果。

虽然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并不十分显著,但是结果中未列出的表示农户特征的一组变量,如家庭户主的受教育年限(+)、非农工作的家庭成员比例(一)还是比较显著的。我们所关心的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变量中,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的分别是:项目实施前公开预算(+)、项目实施前有人征求你的意见(+)。项目实施前公开预算、有人征求意见会使满意度提高,这表明了农户希望有人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他们注重知情权,想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农户家庭因此项目而受益(一)对满意度的影响为负,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如果农户家庭能够因此项目而受益,那么对这个项目所抱的希望就越大,项目实施结果反而更容易让农户失望。项目实施前知道这个项目(一)以及项目实施期间公开账目(一)对满意度也都有负向影响,原因的解释和上面一条相似,对项目知道得越清楚,必然就越在意实施结果,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就会越大。反而是那些对于项目实施之前和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甚了解的村民,因为没有对项目的过高期望,只看到了项目实施的结果,反而容易感到满意。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5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调查所获得的陕西省的数据,从农户角度使用ORM的方法来分析陕西省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对村民满意度的影响。首先对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满意度的描述统计表明,村民对四种公共项目投资的满意度比6年前有较大提高,其中对道路和饮用水项目投资的满意度提高幅度较大,但是对灌溉投资的满意度提高幅度较小。在一些地区,对影响农户公共福利的四种公共项目投资的不满意普遍存在,并且灌溉设施投资的不满意度有所提高。

回归的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公开预算和项目实施前有人征求意见等因素都对满意情况有积极的正向影响。相反,项目实施前没有公开预算、没有征求农户意见、农户家庭因此项目而受益、项目实施前知道这个项目以及项目实施期间公开账目,则导致满意度趋向更低。

农户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议程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国家对农户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由农户自己承担,由于农户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之间的替代性,可能导致农户会更多地选择私人产品,而忽视公共产品,这将进一步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当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乡镇政府或村委员会)面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任务”时,就会引发新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强制性供给。我们希望今后的公共项目投资能够进入陕西省更多的山区村和非山区村,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得到公共福利的改善,让农户更加满意。同时,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农村公共项目投资的数量,而且要多关注项目投资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等质量问题,多从农户角度而不是政府政绩的角度,去发现农户对公共项目投资的真正需求,避免公共产品的强制性供给和数量供给,以保证农户满意。另外,相关部门应该对保证投资的持续性和效果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规划,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责任编辑卫玲

猜你喜欢
满意度
医院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与提升职工满意度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产程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游客满意度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消费者满意度稳中有升 消费环境建设仍需加力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