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虎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互悦机制;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A)—0027—01
什么是“互悦机制”?“互悦机制”就是参与工作的双方或多方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使任务在一种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即人文环境)中圆满完成。运用在教学中,即体现为师爱生、生爱师,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愉悦和谐。在这种气氛下,教师能够充满激情,超常发挥;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呈现出良好的师生互动的画面,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也非常尽心尽力,但就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细究起来,就是因为师生关系疏远,缺乏沟通,没有营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充分交流的教学氛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此,创建师生互悦的课堂机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创建“互悦机制”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奉献真挚、强烈的爱,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还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所以,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关心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对他们一视同仁,要多鼓励、多体贴、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爱护、真情和关爱,使其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总是板起一副学者文人的面孔,对学生求全责备,动辄训斥,师生关系就只能是“油水分离”,何谈“互悦”?
二、不断拓宽教学思路,把学生引入到文化和科学艺术的殿堂中来
长期以来,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等陈旧的授课方式充斥着教坛,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令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产生了厌烦、畏惧的情绪。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运用自主式、探究式和反思式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愉悦的课堂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逐步改变教学思想,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努力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我抛弃以往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归纳主题的做法,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四组,给每组各布置一个讨论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形成观点,然后推举一人在全班发言;对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布置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的作业。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互悦机制”效率的最大化
“互悦机制”不是要教师一味消极地迎合学生和讨好学生,而是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方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朝着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刚柔并举、因材施教。教师要特别重视优秀生和特差生这两个“头”——前者容易产生骄傲和唯我独尊的思想,后者容易产生悲观、自卑的心理。教师要把握两头,照顾中间,保证“互悦机制”惠及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互悦机制”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