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是反动派

2009-02-09 07:13
当代小说 2009年12期
关键词:奇才朱先生三国演义

孟 嘉

我刊2009年第九期(5月上)曾编发朱多锦先生的《诸葛亮文学人物形象批判》一文,此文从对历史反思的理性出发,提出了‘‘诸葛亮是反动派”的议题,引起了读者关注。现将支持或持有异意的几篇文章编发如下,以引发更多读者的思考。

——编者

难道有人说诸葛亮是反动派吗?真有。请看朱多锦先生的大作《诸葛亮文学人物形象批判》(《当代小说》2009年5月号上)。他说:“在东汉末年豪杰并起之际,在三国鼎立相互攻伐之时,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还有刘备等人),一是在政治上代表反动和没落。二是在军事上挣扎之后注定失败。三是在人格上充分表现为肮脏小人。”如此评说诸葛亮,真把我惊得目瞪口呆。让我们对朱先生给诸葛亮所下的三条判词逐一略加辨析。

为什么说诸葛亮在政治上代表反动和没落呢?朱先生的论据是:刘备等“是一股具有极端腐朽的汉皇室意识的政治集团势力,代表着一种没落阶级的利益”:而北方的曹魏政治集团代表当时新兴政治势力的利益,“从曹操开始的政治军事路线基本正确”。诸葛亮竟辅佐刘备、对抗曹魏。当然是“逆天数而行”,开历史倒车了。果真如此吗?朱先生是把诸葛亮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论说的。与他相关、相对的人物刘备、曹操、曹丕当然也是文学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刘、曹起事时都以忠于汉皇室为标榜,刘备口口声声“匡复汉室”,“再兴汉室”。曹操同样口口声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向蒙国恩,刻思图报”。这种口头宣传并没有多少区别。二者的实际行为却大大不同。刘备最突出的是对黎民百姓的关爱(且不说他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在撤离新野、樊城时,尽管受到曹军追击。刘备仍要保护一同撤退的数万百姓,携民渡江。众将官埋怨行军缓慢,要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答复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军打仗时,他总是告诫士兵不可扰害百姓,不可虐待俘虏。平定益州后,他接受赵云的建议。把成都有名的田宅。不赐诸官。而归还百姓……这种“以人为本”的胸怀,理所当然地使他赢得了众多精英和广大群众的爱戴。曹操最突出的则是嗜杀成性、滥杀无辜(且不说他对人才的钳制和猜忌)。在逃亡途中,他借住父执吕伯奢家。先是误把人家要杀猪款待他的好意疑为要杀他的歹心,杀了吕家的妇孺和仆人,知道真相后又明知故犯地杀了出外为他买酒的吕伯奢。并大言不惭地向同行的陈宫宣布了自己的处世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羽翼丰满后。他为了替父报仇。兴兵杀奔徐州,竟令“六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另据史书记载: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刘琮投降后,曹操一面许诺他“永为荆州之王”。一面悄悄地派人将刘琮母子追杀。此外。杀太中大夫、著名文学家孔融及其全家,杀扬州刺史刘馥,杀谋士荀或,杀伏皇后及其宗族二百余人,杀尚书崔琰,杀行军主簿杨修,杀名医华佗……都是罚不当罪的,更不要说平日随心所欲地。梦中杀人。了。他的接班人曹丕似乎继承了这种以追害为能事的心肠,即位后的第一件作为就是迫害弟弟曹植(《三国演义》中对此有细致描述)。在位的最后一年又将甄夫人赐死。至于他的政治、军事路线实在看不出进步或高明之处,书中有两处写到他的重大决策。一次是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执意伐吴,结果大败而回。“吴魏自此不和。”几年后,又不听大臣辛毗的异议。起兵伐吴,结果又大败而回。曹操、曹丕这样的文学人物形象实在看不出怎样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诸葛亮辅佐刘备、对抗营魏,怎么能成为反动没落的证据呢?再说。评价诸葛亮。不能只看他所跟随的刘备如何,更重要的要看他本人的作为如何,给刘备出了些什么主意。这方面的重大记录有:他提出并坚持了联吴抗曹的基本路线,在此路线指导下,他参与了赤壁之战的决策和指挥,并取得了荆州为根据地。使刘备如。困龙入大海”,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接着他促使刘备进入益州。从而“仁德布于蜀中”(第65回李恢语),建立了蜀国政权。之后。诸葛亮作为丞相,“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南蛮孟获犯境侵掠,诸葛亮对孟获恩威并用,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不派军队,不置官吏,让他们实行自治。“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誓不再反”。这些难道不值得称道而可以视为反动没落的罪状吗?

在朱先生看来,诸葛亮在军事上一直是从失败走向失败,“除了在其北伐之前有‘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败绩外,而到‘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已是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他的概括是:“诸葛亮一生的军事行动是无义战。”“在他那样荒谬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及干部路线指导下的战争。其结果只能是失败,事实上也真是如此。”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在政治上、军事上坚持联吴抗曹、恩威并用。对干部坚持量才任用、赏罚分明。这不是荒谬的而是正确的“路线”。当然路线正确也不能保证没有执行中的失误。不能保证每战必胜,战役的胜败决定于敌我力量对比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因此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例如他参与决策和指挥的赤壁之战:他直接决策和指挥的智取南郡、荆、襄之战:他直接决策和指挥的七擒孟获之战。这些都是他的正确“路线”的胜利,也是他的高超才能的体现。他的六出祁山的北伐确实以失败告终了,这主要是敌友我力量对比的结果,后世诗人所引为憾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是原因之一。朱先生把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判定为。这是一个没落垂死阶级的挣扎,是以错误目的开始。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其最后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未免太武断了。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不是没落垂死阶级对新兴阶级的挑战,因为当时曹魏的君主曹丕已死,继位的曹睿更加乏善可陈,先后领兵的主帅曹真和司马懿也不是什么可以代表“先进新兴的政治集团”的文学人物形象。

朱先生斥责诸葛亮“在人格上充分表现为肮脏小人”。“在政治上不讲什么‘规则,是一路诈去,像‘借荆州和‘取西川。就都是一种政治骗局。”“诸葛及刘备都是满口仁义而行事不择手段的人。”说到政治骗局。先得明确标准。如果按照“天赋人权·论。并以政权的合理性来自公民授权为标准,那么中国古代那些宣扬或认可“君权神授”、“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的帝王将相们,包括诸葛亮在内,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视为政治骗局的导演或参与者。既然无一例外。也就无法区分他们是非善恶的不同了,这个标准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不是在这个意义上。而是按照古代政治伦理的“信义”为标准。对诸葛亮的这种指责显然是不符合《三国演义》的内容的。从第51-第

53回的叙写可知,刘备占有荆州并非取自孙吴,而是在赤壁之战后。从曹兵手中或智取(南郡、荆、襄、桂阳)或攻取(零陵、武陵、长沙)的。但是孙吴方面却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吴“救了皇叔(刘备)”,“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因此多次索讨。诸葛亮基于结好孙吴的基本方针,采取软磨的策略,承认“暂借荆州”,以达到既占领荆州又不至于惹恼孙吴的目的。这怎么能说是政治骗局呢?至于。取西川”,是益州牧刘璋为了对付汉中太守张鲁的进攻,请求刘备入川支援的。后来由于刘璋中了东吴张昭的离间计,”心疑而攻刘备。二刘才翻脸成仇,兵戎相见。刘璋投降后得到的处理是相当宽大的:刘备和诸葛亮为他“设一大宴,请刘璋收拾财物。佩领振威将军印绶,令将妻子良贱。尽付南郡公安住歇”。这又怎么能说是政治骗局呢?在《三国演义》中。倒是写了许多足以表现诸葛亮坦诚守信、严于律己等高尚品德的事例。就犬的方面说,他从隆中出山。“许先帝以驱驰”。“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直坚守承诺。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战争中对敌人“兵不厌诈”对士兵却言行一致,在五出祁山前宣布“分兵两班,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到了轮换期恰逢军情吃紧,有人建议“将换班军且留下退敌”,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门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于是传令叫应去之兵当日便行。结果士兵们感动得自愿留下,“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自己的失误决不文过饰菲,而是公开检讨,承担责任。“失空斩”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一出祁山时,诸葛亮派马谡把守街亭。谆谆告诫他。干系甚重”。并让他立了军令状:又派了“平生谨慎”的王平为副将,要他们“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谱葛亮还不放心,“恐二人有失”。又接连派遣了高翔、魏延做策应。不料马谡不听王平的正确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失了街亭,造成整个战局逆转。诸葛亮闻讯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责骂马谡。而是跌足长叹道:“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挥泪斩马谡之后,他多次公开检讨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并向后主上表自责,请求自贬丞相之职。高位者晚年的普遍心态是惟恐自己不能流芳青史而劣迹传世,总是汲汲于找笔杆子为他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诸葛亮却迥然不同,他在和一位太臣交谈时,语重心长地说:“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如此诚恳认真的自我批评精神,即使当代的高位者有几人能够具有呢?这和曹操对自己过失的“一不做,二不休”(如杀戮吕伯奢全家)。或文过饰非(如误杀蔡瑁、张允)态度,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诸葛亮的清正廉洁也是罕见的,临死前他公布了自己财产的清单:“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第104回)当今高位者不是也该奉为楷模吗?朱先生说:“鲁迅常言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要论中国人的劣根性,诸葛亮可谓中间的一段根缘。”太冤枉诸葛亮了!鲁迅哀叹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之~是惯于瞒和骗。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中。表现这种劣根性最突出的是奸诈多谋的曹操,诸葛亮则是讲究诚信、心口如一的表率,如果中国人(首先是高位者)都能向诸葛亮学习,瞒和骗的劣根性就有望铲除了。

《三国演义》贯穿着以刘汉为正统的观念。把颇有贡献的历史人物曹操歪曲成了凶残邪恶的文学形象。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缺点,鲁迅就曾指出它“至于写入,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这些缺陷并不能抹杀《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和艺术上的成就。单就内容来说。论者就曾提出各种理解。有的肯定它“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对。生活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即“智慧”的提供(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的赞赏它表现了。非道德的英雄观。”赞赏它超越政治局限地歌颂了个人尊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有的则表彰它贯穿着新颖的“奇才决定论”,“是一部求奇才、争奇才、斗奇才的心灵交战图”(孙绍振)。朱先生却说。“一部《三国演义》,实为一部肯定没落,歌颂倒退,鼓励政治行骗的政治小说。”这帽子太大了,太突出政治了。

朱先生是我的好友,是卓有成就歪曲成了凶残邪恶的文学形象。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缺点.鲁迅就曾指出它“至于写入.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这些缺陷并不能抹杀《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和艺术上的成就。单就内容来说。论者就曾提出各种理解。有的肯定它“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对。生活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即“智慧”的提供(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的赞赏它表现了。非道德的英雄观。.赞赏它超越政治局限地歌颂了个人尊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有的则表彰它贯穿着新颖的“奇才决定论”.“是一部求奇才、争奇才、斗奇才的心灵交战图”(孙绍振)。朱先生却说。“一部《三国演义》,实为~部肯定没落,歌颂倒退,鼓励政治行骗的政治小说。”这帽子太大了.太突出政治了。

朱先生是我的好友.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又是有胆有识、率先挺身而出的文革批判者。文革思维的特点之一是时时、处处突出政治,时时、处处绷紧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弦(或曰“上纲上线”)。而且以“跟什么人”来划“线”,跟着某甲就属于革命路线,跟着某乙就属于反动路线。其实世事是复杂的,进步的潮流也有缺陷。落后的潮流也不是一无是处.同一股大潮里总是鱼龙混杂。例如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革新运动。但也有不少流弊。表示拥护者也有丑类:苏轼站在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着重攻其缺失。并不能因此就说苏轼反动没落。康生早就参加了代表中国希望的共产党.但他在党内一贯为非作歹.因此仍然难逃“是鬼不是人”的盖棺论定。朱先生对诸葛亮文学形象和《三国演义》的批判,仍然是在突出政治。上纲上线.而且以。跟什么人”来划线。看来他仍然没有摆脱文革思维的束缚。肃清文革流毒,谈何容易啊!事非等闲.作为诤友不敢不坦率地提出商榷。愿我们共勉!

猜你喜欢
奇才朱先生三国演义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莫扎特
悼朱光潜先生
三国演义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