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寻美踪

2009-02-06 09: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刘 伟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他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更适宜一个诗人简朴、充满性灵的自由想象空间,诗中人们之间维系着共同的原始价值观念:和谐共处,与世无争。《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世外桃源”一语脍炙人口,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令人神往、异彩夺目的明珠。

《桃花源记》盛行后代、历久弥新的原因,一方面是作者描绘出的人们自耕自足、“怡然自乐”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诗文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是其流行不衰的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桃花源记》之美稍作浅析。

一、乌托邦式的理想美

作者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东晋后期。他虚构的桃花源:没有战争的纷乱,没有帝王的统治,没有朝代的更替,更没有内部倾轧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外界的苦难皆“叹惋”。这里的人待人热情,性格淳朴,真诚,“各复延至其家”,“杀鸡设酒”,到处充满友爱。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建立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的厌憎与批判。尽管这种政治理想、社会蓝图难以变为现实,但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具有进步性。所以人们总是追寻、向往,并且意图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

二、恬静雅适的意境美

《桃花源记》中,作者倾注全部感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意境。首先,桃花源外的自然景物神密、优美:青山悠悠,小溪潺潺,桃林掩映,中无杂树,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其次,桃花源内地广物丰,和平宁静,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里,从而描绘了一个形象化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

三、亦真亦幻的朦胧美

在作者的笔下,桃花源扑朔迷离,亦真亦幻,朦胧飘忽,即暗示着其不存在。他把这一完全虚构的理想社会写得若虚若实,使文章充满了无穷奇趣;渔人无意中发现并走入桃花源,但有意去寻找却找不到。文章中既有虚构的人物一一渔人,也有真实的人物——刘子骥;有准确的年代、朝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美好环境、地点;就连通往桃花源的洞口也颇显神奇,“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源中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也为全文笼上一层虚幻色彩。作者还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为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找此地“不复得路”设下伏笔,使桃花源这个扑朔迷离的理想境界显得更为突出、神秘。

四、尺水兴波的悬念美

《桃花源记》的篇幅不长,但先后五次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一悬: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迷路了怎么办?二悬:“林尽”后又是怎样的情景?三悬:“初极狭,才通人”,里边又有什么呢?四悬:渔人从桃花源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五悬:外人重新找到了吗?波波折折,最后使悬念一一得以释然,给读者留下再也找不到,但确实有人见过的遗憾。总之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五、简洁凝练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简洁、精炼、通俗、流畅,叙述极有层次,格调高雅,给人以美感。如:文按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渔人的游踪,极其清晰;写桃林胜景,桃源环!境,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语言清新优美;写渔人言语,分别用“——为具言所闻”、“说如此”就把其说话内容全部概括出来,笔触简净。

另外,本文奇巧明晰的结构,用小说笔法演绎出来,也颇具意趣。

总之,《桃花源记》是一篇含英咀华的美文。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A Greedy Story
菊与星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打渔人
你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