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华
摘要:先秦寓言以精辟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热切关注。先秦寓言或劝人从善,或讽刺、嘲笑丑恶,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象和生动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文字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充满着丰厚的哲理意蕴的先秦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文中,笔者以先秦寓言的哲理阐释为突破口,对先秦寓言的特色进行梳理和研究,探究先秦寓言在百家争鸣文学繁荣时期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先秦寓言哲理阐释
寓言,一直被称为“智慧的花,哲理的诗”,它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着诗意的美。它好像带刺的玫瑰,花朵给人类以美的享受,刺却使人警醒反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一直被誉为独特的、璀璨的明珠。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寓言的: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先秦寓言富有思辨和智慧的色彩,使用精彩的语言,创造出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对自然和社会作了形象地阐述,表现出高度的认识水平,流露出充沛的辩证精神,体现了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和辩证法精神,具有不可抗辩的说服力和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
一、先秦寓言蕴含的丰富哲理
寓言是“根据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生活经验以至哲理概念,创造或引用与其精神实质相适应的足以表现这一经验或说明这一概念的故事形象,以印证其合理性,加强其说服力。”先秦寓言主要表现先秦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客观现实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纷坛繁复的现实斗争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胆识和睿智。这些寓言都是通过故事来寄托某种讽喻思想,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生动。主人公除人类之外,大多是动物。先秦哲理寓言往往给人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些寓言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第一,先秦寓言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的观点,在一千多年前的先秦寓言中早有体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列子·天瑞》中“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夭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乎?”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气体无所不在;地不过是土块积成的,土块塞满了四方,土地无处不有。因此,怀疑天地将要崩坠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这则寓言表述了关于物质运动循环的朴素认识,启发后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第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充分地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中,作者借愚公之口,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道理,表达出劳动改造世界的高度信心。
第三,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先秦寓言中体现了辩证法观点的“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说明事物的发展各有一定的法则,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服从客观规律,超越一步,便成谬误;“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说明只要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适应客观规律办事便可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盗与殴”(《尹文子·大道下》)反证出循实证明的重要意义;“画鬼最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明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而远离实际瞎说一气,则是容易的。还有更多的寓言从反面辛辣地讽刺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种种表现,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死抱住形而上学不放的各种丑态人物。
第四,讽刺了保守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谬误。“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反对保守主义:“宋有富人”(《韩非子·说难》)讽刺主观主义:“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嘲笑教条主义;“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挖苦经验主义;“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形式主义等等。
此外,“棘刺母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表现出推理能力;“纣为象箸”(《韩非子·喻老》)提出了科学预见;“歧路亡羊”(《列子·说符》)讽刺了舍本逐末;“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说明进行调查研究时,只凭道听途说和主观推想,难免会出差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寓言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二、先秦寓言蕴含哲理的原因
寓言来自民间,直接或间接地植根于生活。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神话的寓言形象,构思巧妙、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小喻大,昭示出深刻的道理,鞭挞社会的弊端,嘲讽丑恶的灵魂,从而产生警世作用。所以,俄国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寓言是理性的诗歌”,陀罗雪维支也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先秦寓言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决定了先秦寓言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寓情于理,借古讽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从社会原因看,先秦寓言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先秦时期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扩充自己的势力,笼络人才,诸子百家都在著书立说,“士”阶层也正在兴起。诸子百家宣传自己的学说时,采用寓言的形式说理,不仅可以增强论辩效果,使诸侯国采纳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得罪国君而受到酷刑。例如: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问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日:“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止)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续)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将城薛”很明显的在政治上是一件愚蠢的举动,但劝说靖郭君很难,而且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大多数劝说者都失败了,这个门客采用了“海大鱼”的故事进行讽谏,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第二,以寓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比较抽象乃至深奥的哲理。如孟子宣传“仁术”,比较抽象,齐宣王听不懂,他便讲了“以羊易牛”的故事: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诸侯强,而不了解自己的短处,孟子便讲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寓言的哲理性,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人易于接受。
第三,以寓言来帮助阐述政治主张,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说明“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是愚蠢的:“刻舟求剑”也是通过指责不顾时代变迁仍搬用旧法令的保守派人物,达到了讽谏的效果,阐明纵横策略。
综上所述,先秦哲理寓言不是冷淡的议论,不是空泛的说教,也不是用思想本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而是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的感情,以弦外之音来暗示或启迪人的睿智,它是在真和善的根株上滋生出的智慧结晶。它不要求语言狭义的确切,而要求语义的双关,它使用极简洁的警句式的语言,一方面叙述故事,同时又意味深长地隐约地表现哲学的意识。寓言所引发的感情反应是短暂的,它深长的意味迅速升华为理性的光芒。
先秦哲理寓言,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开放着繁荣灿烂的花朵。它的光泽和芳香,不仅使当时的人民赏心悦目,受到激励和启发,而且它的艺术生命是长青的,它的智慧的光芒,征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