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古代语文教学经验 促进现代语文教学发展

2009-02-06 09: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论语识字孔子

桑 哲

单承彬,男,1966年生,山东郓城人。现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院长,山东省“教学名师”。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尤长于先秦两汉文学和儒家文学文献研究,曾在《文史》、《文史研究》、《齐鲁学刊》和海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山东省第十七次和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山东省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两项。在对儒家经典文献《论语》的研究方面已形成相当规模,产生了较大反响。

桑哲(以下简称桑):作为全国知名的(《论语》研究专家,您认为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和学习(《论语》?

单承彬教授(以下简称单):去年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我已经撰文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人重复宋代赵普的那句老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论语》一点都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孔子弟子“听课笔记”的汇编,而不是“圣经”。“论”有“编纂”的意思,“论语”就是对“孔子之语”的“编纂”。当年孔子身边有许多学生,他们后来也收了门徒,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弟子之间相互交流的内容多而杂,孔子死后,徒子徒孙们根据多人多年的记录和记忆,把孔子和学生们交流切磋的话整理编辑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论语》。

表面上看,《论语》的内容十分庞杂,举凡读书学习、立身处世、修道养性,出处行止、事上御下、奉天使民等,应有尽有,但其核心则是关于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等方面的讨论。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希望通过从政入仕来谋求个人发展,孔子本人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所以《论语》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

孔子是特定时代的人物,其许多言论也是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发的,所以今天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它。例如,孔子主张礼治,希望用“礼”规范君臣上下的举止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仁”是“礼”的根本,不“仁”就谈不上“礼”。“仁”的实质是“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源于“孝悌”,从家庭出发的有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差别的爱。这就是孔子基于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形成的思想。但孔子认为,只要人们都能爱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推而广之就可以逐渐渗透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各层面,从而交织成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爱”的网络。从积极方面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消极方面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具备了跨越时空的普遍性质,孔子的伟大之处在这里,《论语》一书的价值也在这里。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如果不做深入的学术研究,最恰当的态度应该是舍弃其中因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形成的东西,关注那些带有普遍性质的如何做人、治学、行事的道理。

桑:对于《论语》,各个版本的中学教材都有选入,您认为其中哪些篇章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哪些篇章虽然优秀,但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呢?

单:中学教材面对的是青少年朋友,我认为《论语》中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部分,应该是那些关于学习和修身的章句,比如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对待老师的态度,对社会、对人生、对国家的责任等,都是极好的内容。至于那些过多涉及古代礼乐制度、历史沉渣的部分,等将来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提高了再去研读,甚至舍弃不读也可以。

桑:在古代,《论语》一直被作为学生读书的基本教材,对这一问题您是怎么看的?《论语》在古代教育中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

单:从汉代开始,《论语》就是学童读书的入门课程,以后各代都是这样。杜甫《最能行》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就是说儿童刚刚就学,水平仅限《论语》而己。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调侃、讽刺的意味更多。古人拿《论语》作入门教材,主要是因为该书简明朴素而含义丰富,当时社会上倡导的各种规范,《论语》基本上都涉及到了,而且语言平易,冷僻字不多,篇幅又短,十分适合作为教材。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通过《论语》和古代的许多蒙学课本,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标准:一是老师易教,二是学生易学,三是教学效果很好,三者缺一不可。像《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动辄使用数百上千年,就是很好的例子。

桑:您刚才提到了古代的“蒙学”教育,现在许多家长也尝试让孩子背诵“三、百、千”,能就此谈谈您的意见吗?

单:首先我要声明,尽管我十分看好古代语文教学,但我并不主张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学习甚至背诵古代的某种教材。我只是说可以从古代的语文教学或蒙学教育中总结经验,发掘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用的东西。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把丰富的学习内容浓缩到极其有限的篇幅里,便于学生识记、诵读、理解、领悟。例如《三字经》,全文仅一千多字,采用三字韵文形式,结构简单,上口上手,内容从自然到社会到人生,应有尽有,一经诵念,可终生不忘。而《龙文鞭影》,全书517句,4136字,包含古人读书做人、为官处世的典故1028个,涉及古代典籍数百部,知识点之密集,今天任何一部语文教材都难以望其项背。全书每句押韵,所押之韵为“平水韵”之平声韵律,有规律并成系统。每句内又有两个四字对文,看着美观,读着上口,可谓声文并茂,赏心悦目!

二是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融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于一体,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系统。众所周知,人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典型的综合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势必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尽管我们往往要厘分为识字、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单元或环节,但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语文教学又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任何孤立地对待语文教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反复训练和交叉训练,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是一个整体,彼此包含,一石数鸟,所以效果好。通过学习,学生既可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也可从中认识自然和社会,同时在反复的识记诵读过程中培养语感以及掌握使用语言文字及写作诗词文章的能力。今天的语文教学好像没有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分得太细,而且训练不得法,往往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学生的基本功不行。这是古代语文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在《千字文》、《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等教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是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的社会效果和现实效果,培养目的十分明确。古人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为了识字明理、读书做官;今人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为了交流和升学。古今其实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差别。单纯就语文教学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如识字、解词、阅读和理解:二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如组词、

造句、分析和写作;三是由语文学习而培养的人生习惯,并由此形成独特的个人文化气质。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二两个层面显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第三个层面由潜移默化中得来,是无法强求的,千百个中学生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达到这样的水平。惟其如此,任何时代的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把目标锁定在两个方向:一是让学生确实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流,二是让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语文考试。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并不都要成为语言文字学家,他们中更多的会是社会各行业的普通员工。语文教师明确了这两个目的,就会发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效率是多么低,向学生们传授了多少根本无用的知识。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我想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桑:您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单:如果从刚才我们谈到的总结古代语文教育经验的角度来反观今天的语文教学,问题就十分明显了。析言之,我们的识字教学进行得怎样呢?国家公布了2500个常用汉字和1000个次常用汉字,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识字教学的核心,但到学生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这3500个汉字对于汉语学习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如果真正掌握了这3500个字,或者仅仅是2500个字,他们的语文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可惜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训练,整个识字教学支离破碎,造成精力浪费。有些字反复练习识记(甚至是些很不常用的字),有些则很少接触,所以高中生的作文仍然不能避免错别字,甚至十分常见的字词不能读、不能写、不会用。

再说写字教学。古代有篇《千字文》,是典型的写字教材,运用了上千年。而现在,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写字教材,学生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及运笔的轻重,都无所适从。不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就不能培养对汉字的深厚感情。简单的一个“一”字,气势磅礴,威风四射,不用心去写,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学生对汉字没有喜爱之情,而被要求去认真钻研、揣摩,这是不可能的。不能很好地写字,也就不能很好地识字和解字。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不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何谈爱国家爱人民!、

我认为,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都要考虑到汉字的特殊性。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又渗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味,而这些意味恰恰就是学好语文的酵母。学语文,没有比从汉字入手更有效的了。反过来,忽略汉字教学(或者不得其要领),整个语文教学将一塌糊涂。,

再说阅读。汉字组合成句子、篇章,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文字的组合,其实就是思想和感情的组合,对文字的推敲,同样也是对思想和感情的推敲。阅读的第一层面是理解字面的意思,这一层面不解决,囫囵吞枣,吃夹生饭,势必会影响其他层面。第二层面是字面以外的意思,即所谓的话中有话,这是语言最具魅力、最诱人的地方,它是通过字词安排的顺序、语气的轻重缓急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曲折表达出来的。这一层面看似很难,其实不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语言运用入手,进而分析课文,体会种种味道。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我们的语言经过数千年的文化锤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可能随便的一句话,一段文章,就是艺术精品。

阅读和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它涉及到好几个领域的知识,如叙述、描写、抒情、修辞和逻辑,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展开。学生要了解它,中间隔了许多层,这就需要教师由简及繁、由表及里,打破坚冰,不求篇篇都去透彻分析,而是每篇深挖一个点,多篇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教师没讲到的地方,学生可顺着这一系统的引导自己体会,举一反三,.这样效果会很好。

最后说作文。说到底,作文其实就是把平时学习的字、词、句子等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所以必须考虑到作文教学与字、词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深层关系。正确识字、写字,是为了写东西给人看;正确地组词、造句,是为了写东西给人看;正确地阅读、理解,也是为了写东西给人看。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写出的东西没有错误;写出的东西能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此而已。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最核心的任务是集中解决错别字的问题,学生写的文章只要没有错别字,就是好文章。有些句子不够通顺,表达不够恰当,这都不重要,关键就是没有错别字。初中阶段的作文,最核心的任务是消灭病句。这时学生的作文已经没有错字了,只是句子还不够好,就集中训练句子。只要没有病句,就是好文章。结构上有残缺,内容上有缺陷,都不要紧。高中阶段,集中训练文章的结构,起承转合之类,写的文章要有头有尾,表达意思要顺畅、全面、准确(注意:不是正确,是准确,即学生想说什么,说出来的就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提出一个外在的所谓“正确”的标准),只要文章结构完整,就是好文章。这样,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试想:一篇文章没有错字,没有病句,首尾完整,表达清楚,这样的文章能不得高分吗?

我一直主张作文教学应该突出范文,而范文最好选用古文。前些年,有人提出要淡化文言文教学和语法教学,我不能同意,淡化语法教学尚可,淡化文言文教学万万不可。选用古文作范文,既练习了文言文,又学习了古代的好文章,提高了审美和鉴赏能力,一举多得。不要过分提倡过于“创新”的另类作文。鲁迅的祖父指导鲁迅写近体诗,明确说不要学李白,他是天才,一般人学不来的;也不要学白居易,诗写得太直白,不上档次,手眼太低。要学杜甫,法律森严,路子正,可成大气。今天的作文教学也要这样,不求新,不跑偏,只要路子正,写作规范,效果就会很好。

猜你喜欢
论语识字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