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2009-02-05 06:18梅红春
科教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中学生

梅红春

摘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学生成为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文化里中庸思想的影响、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学生参与动机的缺乏、教师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的局限等等。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课 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误区影响着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教师被确定为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角色;学生被视为教学过程中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师生的角色定位,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权威地位看的很重,他们的话语常常是,“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我再给你一些时间”等等。教师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学生说话,把教育看成是学生在配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把自己的参与认为是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是做给教师看的,那么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和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1.2 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影响着学生参与的深入

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智育,忽视了德育,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缺乏创新性和进取心,一直以来都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记住了知识,考试取得高分,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从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给学生参与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答问”形式上,无法得到深入,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事倍而功半。只通过单纯的灌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教学中有更多体验、探究的机会,除了答问形式的参与,学生还需要通过动手实验、表演、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参与。

1.3 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影响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思想政治课课堂观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的存在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往往只是一部分学生,而且参与的学生中优等生的人数比学困生人数所占的比重大。导致课堂参与机会不均等的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的原因。其中来自学生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知识难度较大,学困生参与的时候会存在很多困难导致没有能力参与;由于学生不愿意或者是没有意识到主体参与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参与的被动性。导致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来自于教师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有时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尤其是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提问或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把期待学生参与的目光投向优等生。

教师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激发了优等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养成了乐于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丧失了参与的自信心和动力,完全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和听众。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既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2 制约学生参与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学生参与现状的分析,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制约学生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的原因等等。

2.1 传统文化里中庸思想的影响

“中庸”本义即是“用中”之意,中庸之道即是“用中”之常道,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中”的原则,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庸思想教人言谈举止要讲究分寸、适可而止;做事要寻求一个适宜状态,防止过犹不及。

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其合理性的方面,指导人们在处事时坚持原则,不偏不倚,进退有度。但是中庸思想有的时候也造成了人们处事恭顺,毫无变通和创新的心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传统扼杀了人的个性张扬和自我追求。

这种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言和提出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班级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开展辩论的时候也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些学习活动中。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自尊心强烈,都非常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非常在意自己表现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为此,他们往往按兵不动,甘愿做课堂的听众。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去挑战老师的权威,即使发现老师的讲解有偏颇或错误之处,也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老师、同学分享,主要是怕被同学说成爱出风头,怕在课堂上提出老师的错误而受到变相的批评和惩罚,传统文化所营造的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2 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

“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根本对立的,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片面地为应付考试、升学,而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当前的中国初中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仍是以升学率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对学生仍是以分数作为其优劣的凭证,学生只有通过全国性的考试才能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从学生自身来讲,虽然很乐于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考非主要科目,在严峻的升学压力之下学生往往会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放到主要高考科目的学习上,会不得已放弃这种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学生深入参与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倾听老师讲授知识的形式来学习思想政治课。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片面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后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即所谓“考什么,教什么”。因此,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教师与学生往往会在传统与现代两种学习方式之间做出无奈选择,排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参与式学习,而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片面强调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的重要价值。

2.3 学生参与动机的缺乏

首先,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不够,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没有认识到学生参与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没有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之下,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对于只作为文综考试科目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些体现了我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的特点。

其次,思想政治课作为专门的德育课程,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对自身发展的德育价值和意义,即忽视了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参与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才容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够从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满足感。

2.4 教师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的局限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影响着学生参与。新课程以来,还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习惯于原来的“传”与“授”的教学方法,不懂得或不习惯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交往、互动。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僵化,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主动地尝试和采用,不能提供给学生充分、深入参与的空间,压制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与。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和缺陷,感到原有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需要教师不仅对学科的发展和前沿知识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而且还要对相邻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把除了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提高,既缺乏丰富、广博的知识,又缺少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肯定评价,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那么,在指导或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是无法驾驭教学过程的,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成为制约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