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颖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疑是对目标内涵的最好阐释。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指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心理学家Dweck将个人成就目标定向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种,持有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把任务作为行为的目标,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掌握了任务,重视学习过程和个人努力的作用,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目标定向 学习动机 影响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持有成绩目标的个人把胜过他人、证明能力作为行为的目标,把完成任务作为表现能力的手段。结合中国教育环境的特点,我们验证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工具目标的存在,即工具目标是将学习视为满足教师、家长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得到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并由此实现或满足自己某方面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刘长江,2008)。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水平和强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方面,但动机的产生离不开目标的设定,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进而动机就不会存在。目标在对学习动机激发方面有着前提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考察初中生的个人目标定向对学习动机的运用水平和成绩的影响。
我们从沈阳地区中学中随机抽取初中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刘长江等人修编的个人目标定向量表,分别从掌握、成绩和工具三个维度测查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定向情况。同时采用学习过程问卷中的动机分量表(表面动机、深层动机、成就动机)测查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目标定向与成绩的相关结果表明,初一年级学生的成绩与掌握目标定向、工具目标定向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9、r=0.231。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均与工具目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337、r=0.225。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结果表明,初二学生的成绩与成就动机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314;与表层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r=-0.234;初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成就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r=0.240。初一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量表的三个维度相关不显著。
同时我们采用回归方法来预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各变量路径分析的参数值可知,掌握目标对深层与成就动机产生正的影响,成绩目标对成就动机产生正影响;工具目标对成绩产生正影响,表层动机对成绩产生负影响。目标定向、学习动机对成绩影响的具体年级回归分析结果:初一年级只有掌握的目标进入线性方程R=0.329, R2=0.109,掌握目标定向=1.560,t=3.273,p<0.05,但是多重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均比较低;初二年级工具目标(R1)、表层动机(R2)、深层动机(R3)进入线性方程,R1=0.337,R12= 0.114 ,R2=0.457 , R22=0.209.R3=0.488, R32=0.238;初三年级只有成就动机进入线性方程R=0.241,R2=0.058.ANOVA 分析MS=30.014, F=5.504, P=0.021, And =0.811,t=0.240,p<0.05。
目标能够激励人们适应任务的需要而付出必要的努力,并使努力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初一年级,老师更多地强调的是要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目的,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强调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任务是什么,那么学习上努力的学生就可能有较好的成绩,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会收到老师家长的表扬,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又起了一个正强化的作用,学生以此为作为得到老师赞许或家长奖励的一种方式。初二、初三学生的成绩与工具目标的相关较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三面临升高中阶段,此时相比以往自己要在考试中要表现的多么好来赢得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学生也越发感知到学习会影响自己能否升入好的高中、就读好的大学,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以后生活质量的好与坏。
为了实现更高、更好的追求,学生学习上工具目标的表现就可能更加突出一些,并由此在成绩上得以体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考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得到表扬和奖励,因而相对与表层和深层动机,学生在学习上所体现的出的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成就动机是内化较强的价值取向,它是学生追求成功实现某种目标的内在力量,相对表层动机较稳定和持久。
总体而言,个人目标定向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中工具目标表现较强,成绩会较好;表层动机较高的学生,成绩相对较低;而工具目标结合表层动机却对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是因为工具目标是将学习视为满足教师、家长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得到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并由此实现或满足自己某方面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刘长江,2008),它与表层动机这种注重社会比较,依赖于他人的表扬和奖励有较为相似的心理机制。
注释
王雁飞.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1.1:85.
Chang-Jiang Liu, Xiao-Ping Sun, Li-Yan Guo, Bao-Cai Han. Instrument achievement goal for Chinese students.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2008.ETTandGRS.2008(1):123~126.
S. Jeanne Horst, Sara J. Finney, Kenneth E.Barron.Moving beyond academic achievement goal measures:A study of social achievement goal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32(4): 667~698.
Elliot, A. J. Aconceptual history of the achievement goal construct. In A. J. Elliot & C. S. Dweck(Eds.) Handbook ofcompetenceandmotivation. New York: Guilford.2005.
Gable, S. L. Approach and avoidance social motives and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74(1):175~222.